從近日在遼寧葫蘆島舉行的渤海環境保護省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會議上獲悉,隨著海洋經濟和環渤海地區城鎮化快速發展,沿海石化產業正迅速崛起,確保渤海經濟區域綠色安全發展顯得尤為艱巨。深化渤海環境保護工作,合理布局石化工業,實現科學發展已時不我待。專家在會上同時建議,建立化工園區規劃環評制度,對區域內的環境容量進行全面評估,確保海洋經濟與生態環境安全。
“十一五”以來,渤海沿岸河北、遼寧、山東三省和天津市全部將石油化工產業作為生產力布局重點。目前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滄州渤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的石化工業園區開發正在大規模推進,渤海地區的海上油氣田與沿岸的勝利、大港和遼河三大油田構成了中國第二大產油區,全國50%以上的海洋油氣工業貢獻出自該地區。而渤海灣的油氣開采正在進入新一輪的增長期。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投產海洋油氣田24個,海上油氣生產平臺209個,海底輸油管道1000余千米。
與此同時,石化產業在渤海海岸帶高度聚集,甚至一些地帶化工企業分布過密,使渤海區域正在經受嚴峻的環保安全的考驗。“近年來,煉油、石化等產業在渤海海岸帶高度聚集,船舶數量和原油運輸量迅猛增加,海洋油氣開發規模持續擴大,導致了海上溢油事故頻發,連年出現重大溢油事故。同時,沿海企業的直接排污,也讓渤海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環保的矛盾日益凸顯,安全系數逐年下降。”環境保護部專家說。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僅占中國管轄海區面積2.6%的渤海,每年排入污水占到全國直接排海污水總量的4成左右,其中工業廢水占全國總量的1/5。而1991年至1998年,遼寧、河北、山東三省發生船舶、海洋石油平臺、海上輸油管道等溢油污染事故71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海上溢油污染和?;踩鹿食识喟l態勢,已引起社會公眾極大恐慌。
資料顯示,因為化工企業聚集,使渤海船舶數量和原油運輸量迅猛增加,海洋油氣開發規模持續擴大,導致溢油污染事件不斷增加。2010年渤海共發生12起溢油污染事件,與船舶泄漏有關的燃料油溢油事件為10起,占渤海溢油污染事件的83.3%,由石油勘探開發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2起,占16.7%。截至目前,今年渤海已經發現溢油事件14起,其中8起為燃料油,3起為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另有3起為不明來源原油溢油事故。“渤海油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溢油風險正在加大。”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副司長王斌表示。
專家指出,石油化學工業向沿海地區布局,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縮短運距、節省成本,這是大勢所趨。但同時不應忽略的是,不少石化工業項目都屬于資源、能源、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點,對環保和安全性要求極高,這一點難以改變,并非處處適宜。當前,沿海石油化工產業布局總體看比較分散、遍地開花,與國際上對化工普遍實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治理”原則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統一規劃,不少化工項目臨近居民區;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薄弱地區上馬,加劇環境資源壓力;臨近環境敏感區,威脅著原生態安全……這些布局性的不合理,將進一步挑戰沿海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加劇了公眾環境需求與環境形勢間的矛盾。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指出,渤海作為我國內海,在國家經濟、政治、國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保護渤海資源與生態環境,是長遠發展之策,是科學發展之路。面對屢屢發生的海上污染,環渤海經濟帶的省市份及企業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新渤海戰役”、“海洋經濟戰略”與平衡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關系。石化工業的開發建設要充分考慮海洋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海洋開發方式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利用型轉變。
專家在會上建議,建設一個化工園區需要有規劃環評,即對區域內的環境容量進行評估,布局的企業數量和規模不能超過上限。針對每個具體的項目需要有環評報告,而這個報告需要講清楚與鄰近企業的關系、化工設施間距和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計劃。各省份要突出重點,建立海洋污染防控體系。多管齊下,推進重點海域生態保護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