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紐約和倫敦市場油價刷新兩年半高點。倫敦市場5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121.06美元。在全球范圍內,關于高油價的討論再次升溫。
4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1年第四期《世界經濟展望》中表示,近期國際原油價格趨勢性上漲表明,全球石油市場已經進入日益稀缺的時期。《展望》指出,新興經濟體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全球石油消費增長加速,供給約束導致石油供給增長下降,造成了石油稀缺現象的出現。而全球范圍內成熟油田所占比例增大,使得在石油市場每桶石油的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上升,是油價飆升的重要原因。
無獨有偶。社科院在近日發布的《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金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1)》也提到,21世紀前10年內,新興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6%,是發展中國家的佼佼者。與經濟高速發展相對應的是資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在全球經濟逐漸回暖、發達國家能源需求并不旺盛的2009年,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四大新興經濟體原油消費量仍明顯增加。除了巴西原油日消費量在199.9萬桶外,其他三國原油日消費量均突破250萬桶。因此,如果石油變得稀缺,石油供應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加之通脹等問題,新興經濟體高速發展的態勢將首先受到制約。
“石油稀缺時代”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石油稀缺”概念進行了分析。她說,從之前的幾次石油危機來看,高油價與經濟低增長形成了一種必然聯系,但如今在全球油價持續高位的同時,世界經濟從危機中復蘇后仍保持高增長。這說明世界經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帶來變化的正是新興市場。中東、拉美以及中亞等地區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建立了“南南聯系”。這些新興市場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既是進口者又是出口者,全球經濟也因此普遍受益。所以,在面對高油價時,世界經濟呈現出更強的承受力。
在業界廣泛流行的“石油易采時代已經結束”的觀點,部分解釋了油價高企的原因——成熟油田進入后期開發和新發現油田存在較大開發難度,技術成本與資源成本的增加導致油價持續上升。但從全球石油生產總量和貿易量來看,增長態勢并未消減,“稀缺”一說似乎并不存在,沖擊世界經濟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在《展望》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占全球GDP78%的國家的相關數據基礎上,對石油稀缺性與世界GD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模擬分析。分析得出,石油稀缺性的小幅逐步加劇,在中長期內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有“輕微抑制”。石油供給趨勢增長率即使由于突發因素大幅下降1個百分點(從1.8%降至0.8%),在中長期內,全球經濟年增長率也僅會下行不到0.25%。石油稀缺性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就目前來看仍是溫和的。
盡管如此,《展望》也表示,出于石油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系,地緣政治等突發風險一旦大幅改變石油供給趨勢,全球經濟增長受到沖擊的可能性仍無法規避。陳鳳英也因此提醒,“石油稀缺”一說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經濟高度依賴石油資源的發展模式敲響的一記警鐘——在能源消費層面,發展能源多元化、擺脫危機前的固有發展模式,才是提高全球經濟承受風險能力的合理之道。低碳經濟仍是我們應探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