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國內一直在傳播一個概念: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但在國際市場上卻沒有價格話語權,并呼吁要爭奪這個權利。有媒體斷言中國的定價權不到1%。言外之意,另外99%定價權由別的國家操控。這真是無知者提出的無畏口號,弄不好讓國際社會誤解為中國政府企圖操縱國際油價。
中國的原油產量占世界5%,需求占10%,而需求的54%來自進口。所謂的石油話語權,無非是希望中國這個世界上第二大買家有權制定或參與制定世界石油價格。
誰正在主宰世界石油價格呢?2008年原油價格一度沖高每桶147美元。國內有經濟學家認為,原油價格已被金融化和政治化;英美掌控世界兩大原油交易所,使價格虛擬化,以便順從美元貶值,增加發展中國家通脹,從而達到抑制其經濟發展的目的。
其實,石油價格的波動有類似神經大夫說的跳膝反應,就是本能反應。影響油市的事件很多:天氣、庫存、罷工、事故、數據、政要言論、歐佩克產量等等。決定石油價格的因素有三個關鍵詞:新聞,事件,供需。
5月5日,美國發布數據稱,該國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創下自2010年8月以來最高水平。同日,德國也聲明3月份工業訂單意外減少。消息增加了投資者對原油需求的擔憂,再加上美元上漲以及歐佩克可能增產的消息,原油市場發生大規模賣盤行為,國際油價出現罕見暴跌。
紐約期交所西得克薩斯出產的中間基原油(WTI)有世界影響,它的價格變動因素之一就是每周三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發布的美國周石油庫存。中國目前似乎無法做到公布石油庫存,這在中國一直被視為商業機密。
近兩年,新華社自主研發的新華08系統,自主評估得出石油庫存數據,每月發布一次。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并未對該數據的權威性和準確性發表評論。
即便如此,該系統不知是在捉弄讀者還是為了顯示數據的神秘,幾乎不同時發布石油庫存的絕對數據和變化比例。4月下旬公布3月庫存時稱:“3月末中國原油庫存環比增加2%。3月末成品油(汽柴煤)庫存環比下降8%……”
發表這樣缺乏絕對值的數據除了顯示庫存的機密性以外,還表示發布者的傲慢、業余水準。讀者看了一頭霧水,還不如不發布。其實,自己研究得出的石油庫存數據并無保密性可言。
然而,確實有人在制定世界石油價格。他們是世界權威的石油價格指數制定媒體,如普氏和阿各斯。這些機構通過自己的報價體系、石油期貨交易所前一交易日的結算,由此制定價格指數。為了某個交易細節,記者往往多方求證,以保證價格反映真正的市場。
中國雖然成立了上海期貨交易所,但由于國企高度壟斷石油上下游產業,并控制成品油價格和原油、成品油進出口商的數量和額度,再加上外匯管制,造成了市場參與者少,交易品種和交易量有限,市場缺乏流動性,信息不夠透明。因此,上交所無法取代紐約期交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
世界上沒有個人和機構限制中國成立交易所,制定中國的石油價格。話語權或定價權本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問題是中國是否具備政策和市場條件來交易原油和更多的油品,制定中國價格;從業人員是否有專業素質,保持價格公正。最后是中國價格是否有足夠的影響力被國際油商認可,并作為基準價進行交易。這不是“發改委牽頭”能解決的事。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