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日前宣布,自10月9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降低300元。發改委同時還表示,將在現行體制機制框架內,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目前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論證過程中,待各方面意見基本達成共識后擇機推出。
這是16個月來國內油價首次下調,對此多數人認為姍姍來遲,但發改委并不這么看。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表示,盡管國際油價下降幅度早已超過4%,但只是在近日才達到“連續22個工作日變化4%”這一調價邊界條件。
按照現行定價機制,只有當國際市場相關油種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國家才會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這一機制飽受詬病,因為沒有人能夠弄明白,國內油價調整到底參照的是國際上哪些原油品種,以及連續22個工作日到底該如何計算。
或許是迫于民意,發改委承認了現行機制的諸多缺陷。曹長慶表示,現行價格機制在運行過程中暴露出調價周期過長、機制透明度不夠等問題。為不斷推進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市場化進程,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秩序,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
他表示,國家將在現行體制機制框架內,圍繞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改進成品油調價操作方式、以及調整掛靠油種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機制。目前改革思路正在研究論證過程中,待各方面意見基本達成共識后,擇機推出。
在油價調整是否存在“漲快跌慢”的問題上,發改委堅決否認。曹長慶表示,“漲多跌少”、“漲快跌慢”只是誤解。事實上,每逢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跌時,國家即按當時國際市場油價與上一次調價時水平所對應的降幅及時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因此,從調價操作時間看,確實不存在“漲快跌慢”問題。
他還強調,在成品油調價操作中,每逢國內油價需上調時,因要考慮對下游行業影響以及通脹壓力,國家不僅適當控制調價幅度,還經常推遲調價時間。事實上,自定價機制改革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應提高70%以上,但實際僅上調了50%左右。
但這樣的解釋并不能打消公眾的疑慮。譬如,今年4月7日國內汽、柴油每噸分別上調500元和400元,彼時紐約商品交易所油價約為108美元,北海布倫特則為121美元,截至目前兩者降幅約在20%左右,但此次國內油價卻僅下調300元,尚不足抵消上次的漲幅。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