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訊 從2007年起,通貨膨脹就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并持續升溫,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關于通貨膨脹原因的分析屢見不鮮,雖可謂眾說紛紜,但人們似乎忽視了或小覷了石油這一商品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因而,從石油角度對抑制通貨膨脹所采取的對策比較有限,效果也不甚明顯。
在預見和計算通貨膨脹時,世界各國普遍采用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所謂CPI,指的是根據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商品和勞務價格,而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一般說來,當CPI漲幅高于3%時,便可視為出現了通貨膨脹;當CPI漲幅高于5%時,便是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我國從2006年年底開始,物價上漲的壓力便日益凸現,CPI指數也持續攀高;2007年1月至11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同比增長4.6%;2007年和2008年的CPI,全年同比增長分別為4.8%和5.9%;受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CPI呈現出負增長;但2010年卻再次超過3%;進入2011年,人們更加明顯地感受到了物價上漲的壓力,很多專家更是聲稱我國已進入新一輪的通脹周期。據統計,2011年1月份和2月份的CPI,均同比增長了4.9%,3月份更是高達5.4%。依統計數據可知,我國2011年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漲高達5%,這意味著通脹壓力正在不斷增大,我國可能進入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態。
引發通貨膨脹的因素很多,從需求、成本和結構方面分析,一般可概括為: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貨膨脹。貨幣供給量的迅速增長,則是通貨膨脹出現的長期性和根本性原因。在物價上漲的背后,石油這一特殊商品的影響不容忽視,甚至可以說,石油是最有可能導致通貨膨脹的商品。因此,對石油因素的分析不僅不能被忽視,相反,還應當作為重點加以研究,并據此提出抑制通貨膨脹的有效對策。
首先,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帶動了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加,而國產石油卻遠遠滿足不了這種需求,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石油進口量大幅增加,刺激了通貨膨脹。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進口原油為23931萬噸,約比2005年增長一倍,是繼2009年突破兩億噸后的歷史新高。而我國去年一年的石油消耗量為4.3億,這意味著,2010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6%。
其次,在石油進口量增加的情況下,國際油價的大幅走高勢必進一步提高了進口成本,從而,對我國通貨膨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石油價格上漲推動通貨膨脹,在國際上早有先例。例如: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三次石油危機,都推動石油價格急劇上漲,使得以進口石油為原料的西方國家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并引起過通貨膨脹。國際石油價格自2004年轉軌以來,持續走高: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到了2011年4月18日漲到每桶124.566美元。高油價對通貨膨脹的推動作用,十分明顯。
再次,石油制品也因高油價而增加了成本,從而,對物價上漲起到一定推動作用--這一點可從CPI的構成得出結論。最近,我國對CPI的構成及其各部分的比重重新調整為:食品31.2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4.25%、居住17.82%、交通通訊9.25%、醫療保健個人用品9.04%、衣著8.51%、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5.84%、煙酒及13.89%。以上所列的這些CPI產品大多與石油原料有關。其實,以石油為原料進行的石油化工產品涉及了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從能源領域到材料工業,甚至連農業生產也離不開石油化工。具體到我們實際可感受到的生活中,無論是衣服、鞋子、帽子等日常用品,還是肥料、農藥、塑料等特殊需求,都離不開石油;更不必說汽油、柴油等能源,都與石油化工密切相關,也都離不開石油這一核心原料。因此,一旦石油價格上漲,則意味著CPI和國民經濟中絕大多數行業成本的增加,普遍的物價上漲自然為期不遠。
那么,從石油視角出發,我國可采取哪些舉措來抑制或減緩通貨膨脹呢?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充足的石油資源占有量最為根本。我們必須搶占和進一步開發石油資源,以便在根本上具備控制石油價格的能力。筆者在上個世紀末,便一再主張積極開拓海外石油資源。這一觀點,至今維持(而今甚至還要考慮油砂資源)。除此之外,在國內市場上,筆者主張注重石油開采技術的提高,并重視頁巖油氣的開發。
第二、加強石油戰略儲備。我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石油戰略儲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主要發達國家,尤其是與日本和美國相比,相差甚遠。石油戰略儲備,對于預防石油供應中斷、抑制油價的上漲、減輕市場心理壓力、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石油市場出現重大變化(如地震、戰爭、煉油廠爆炸、石油通道障礙)時,必要的戰略儲備有利于經濟和政治的穩定。
第三、要做好節油工作并開發節能技術。對此,需要我們的企業,甚至全民都要樹立節能意識,不斷降低生產和消費環節的能源損耗;同時,也需要國家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引用先進生產設備,更多地采用新工藝來降低能耗。
第四、要積極尋求替代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以彌補石油資源不足的制約。近年來,我國風能發展較快,但入網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太陽能的普及程度還很低;受日本福島地震和此前俄羅斯切爾諾貝利核泄露的影響,核能源的發展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我們必須花更大力氣去尋找一種既適合我國國情又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
第五、從長遠來看,要積極采取措施,增強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定價話語權,減少國際油價波動對本國經濟的沖擊。這方面的措施包括盡快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金融市場、擴大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建立我國的石油集散基地等。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合理改革現有的石油定價機制。
上述幾項建議的實施需要大量的資金后盾,否則,將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迫切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筆者認為,在國家層面上,當前最具可行性的資金來源是外匯儲備。我國每年支出巨額外匯資金用于購買其它國家的國債或投資于“兩房”和黑石之類的企業。筆者認為,無論是出于投資安全性的考慮,還是從長遠收益角度來看,倒不如利用這部分資金來加強石油戰略儲備或大力發展新能源。這不僅有利于穩定物價、緩解通貨膨脹,更將從長遠上保障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