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球海洋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在海洋中的身影”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近日,記者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以“走向深?!Q竽茉粗袊摺睘橹黝}的“新聞中國”論壇。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金建才、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副局長楚序平等多位相關領域的嘉賓齊聚本次論壇,就中國海洋及能源發展形勢、中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深水戰略以及中國參與世界海洋能源競爭的機遇與挑戰等問題,展開主題演講和對話。
未來油氣資源的希望在深海
能源危機——能源將于本世紀上半葉接近枯竭,就像一個倒計時的炸彈拷問著全世界。窮則思變,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路徑逐漸開啟,海洋正為人類探求新能源開啟一個全新的空間。
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新路徑正式向中國,這個能源消費和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的國度伸出了雙臂,而中國也在跑步向前。
對于在座的業內專家而言,海洋這個概念無疑有點過于寬泛,“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是走向深海,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是走向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深海大洋?!?/p>
“我國的油氣資源安全形勢極為嚴峻,向非常規進軍、向海外進軍、向深海進軍這三件事是關系到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所在?!敝袊缈圃菏澜缃洕c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小杰明確表示。
據金建才介紹,海洋區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屬于國家管轄的,還有一類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包括公海和國際海域。
“公海有公海自由原則,公海是人類共同基礎的財產,要按照這個基本的原則從事相關的活動?!薄罢麄€海洋面積占了地球表面的71%,其中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國際海域占了地球表面的49%.”金建材表示。
這些廣闊的空間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深水已成為全球油氣資源儲量接替的主要領域,近10年來發現的超過億噸級的大油氣田中,40%左右都在深水,百分之六七十都在海洋?!敖刂聊壳盀橹梗蛏詈S蜌鈨α恳堰_到近500億噸,年產能力在深水已超過2億噸,海洋超過10億噸。”
“除了油氣資源以外,深海里還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的儲量相當于全世界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的兩倍。按照現在的使用水平可以供人類使用100年以上?!敝苁貫檎f。
徐小杰在論壇上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深海的勘探開發前景非??春?,油氣產量占整個海上油氣產量的比例也是不斷地增長,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例應該能提高到30%以上。”
同時他還指出,從世界發展趨勢而言,從老區走向更加廣闊的新區,從淺海走向深海是近30年來世界海上油氣開發的兩大特點?!爱斀袷澜缡凸I正在由常規資源走向非常規資源的開發,與此同時,也從陸地走向海洋,尤其這30年來挺進深海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必然要隨勢而為。早在50年代末,中國也開始挺進深海,2009年國務院第一次發布了國內第一部《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統籌海洋事務發展。
雖然走向深海已有60多年的歷史,但在徐小杰看來,真正最大的發展還是在近10年,去年981下海與工程船、地質船組成基本的船隊,對中國走向開發深海資源開辟了新的領域,也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2012年5月9日,中國首座代表當今世界最先進水平的第六代半潛式深水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1500米水下開鉆,標志著中國在深海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第一次有了自主研發和國際競爭能力,“深水戰略”由此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中國在30年的歷程當中特別是近10年的發展基礎已經具備了向深海開發的基本條件。這個發展成就是世界上少有的快速高速發展的輝煌成就,近年來全國一半的儲量增長來自于海上,就是個非常重要的證明,”因此,徐小杰預言,未來規模性的油氣資源希望還是在于深海。
深海開發不能局限于一個公司
雖然業績輝煌、進步神速,但和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顯著。
據周守為介紹,中國的海上油氣作業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現在國外深水鉆井裝備已經鉆到了3000多米,國內過去只能鉆500多米,海洋石油981下水以后,已經鉆了一口井1500米;國外的深水工程裝備能在3000多米進行海底工程作業,中國的荔灣3-1油氣田只能到達300米的水深;現在全球最深的油氣田水深在2438米,而中國只能達到333米水深,荔灣3-1油氣田假設投產以后可以達到150米?!?/p>
放眼全球,國際能源格局和油氣秩序的變遷與海洋權益的競爭相互交織,導致局勢敏感、挑戰倍增。在此關鍵時刻,面對技術和管理經驗都非常先進的西方國家,中國如何后來者居上,在座專家紛紛獻言獻策。
徐小杰認為,首先在國家戰略和政策制訂上不妨把深海作為非常規的資源來對待。作為一個新的產業來制訂政策,因為深海的科學技術不同于淺海,開發方式不同,風險管控要求不同,國家的法律、管控和技術標準不同。所以我們必須以新的眼光和認識來理性、科學地看待和規劃深??碧降拈_發和發展。
因此,徐小杰建議,深海開發不能局限于中國海油,不能局限于國內,不能局限于中國石油產業,因為深海涉及到許多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必須建立深海產業體系,不能局限于一個公司?!?/p>
“不局限于國內是因為深海是一個全球性的資源,是全球性的開發過程和共同的課題,沒有國際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那是很難深入的,深海的油氣開發領域很難全面地展開。”徐小杰說道。
在深海開發過程中,徐小杰警告,不可盲目地追求速度,不可盲目地追求規模,不可盲目地追求產量的目標,必須切實配套具備人才、公司、資金的戰略,作為新一輪開放合作的重點。
此外,徐小杰提醒,必須建立深海事故應急機制,參與國家有關海洋開發,環境保護的承諾,與所有利益相關方合作,通過改革開放探討我國進軍深海的創新性發展道路。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必須制訂綜合統一的海洋資源開發方案和配套性的法律法規。
在我們走向深水的過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恒一認為,當前有兩大瓶頸和兩大前沿技術亟待突破,兩大舉措急需重視:“兩大瓶頸問題:深水技術要突破,深水裝備要具備;有兩大前沿技術:深海空間站技術;深海遠程補給基地——人工海灣技術,還有兩大重要舉措:開發能源中的節能與減排問題;應對突發事故的問題?!?/p>
對此,曾恒一建議,國家要加大投入,突破兩大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為我國海島建設和“深水大慶”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而中國前駐俄少將國防武官、上合組織高級能源顧問王海運認為,建設海洋強國需全方位努力:首先要大力強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識,必須改變中華民族僅僅源自“黃土文明”的片面認知,從國家地緣政治定位上實現由“陸上大國”向“海上大國”的重大轉型。
其次,要強化主權意識,加強主權管轄。在有條件的爭議海域盡快建立起常態化機制,建立主權標志,建設基礎設施,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要盡快發表“海洋問題白皮書”,利用各種形式,各種國際論壇廣泛宣示中國立場;可考慮建立海上生產兵團;執法部門應為其提供可靠安全的防護,調整“十二字”方針。
最后,王海運建議,可就爭議海域油氣區塊開發實行自主國際招標。打造海洋能源資源開發的航母,建議以主要大型國有油氣公司為主,吸納有實力的地方國有公司和民營公司參與打造幾支海洋能源開發“航母戰斗群”,逐步確立中國海洋能源資源開發的世界大國的地位。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