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氣泡都跳出水面了!”去年剛畢業的實習研究生周敏指著浸在水中“吱吱”冒泡的巖芯激動地喊著。旁邊的劉珠江則撇撇嘴說:“小姑娘,一看就沒見過世面,大驚小怪的,好戲還在后面呢!”對話發生在2015年1月5日焦頁7井取芯現場。
前年,勘探分公司部署的焦頁1~4井測試均獲得高產,實現了焦石壩區塊的主體控制;為了探索焦石壩地區下一個50億方頁巖氣產能,實現焦石壩南部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控制,分公司及時向南甩開部署了焦頁5~8井,2014年8月底,這4口探井相繼開鉆。
為了取全取準龍馬溪組的優質頁巖,獲取系統、準確、可靠的分析化驗資料,客觀評價優質頁巖品質和頁巖氣產能,去年11月中旬開始,勘探研究院頁巖氣室副主任魏祥峰和試驗分析中心副主任寇雪玲帶領15人跟蹤“大隊”入駐鉆井現場,對4口頁巖氣井全面展開隨鉆跟蹤。
精誠合作
因為四口井相隔較遠,在現場跟蹤時,不僅需要精細分工,更需要精誠合作。首先每口井固定2-3人的小分隊,做好本井本回次巖芯隨鉆跟蹤的同時,還要做好上一回次的巖芯描述、含氣量的測試(儀器需要12小時不間斷觀察)和匯報材料制作等;而在巖芯剛出筒和出筒后的3小時內,包括含氣量的采樣、送樣、巖芯出筒攝像、浸水實驗拍照、蠟封樣采集等,需要6-7個人精誠合作才能完成。
更要掌握第一手資料
“志留系地層明顯加厚,焦石壩主體的標志層龍馬溪組二段的濁積砂在5、6、7、8井區出現了相變,更要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為下步鉆探提供預案,為頁巖品質和頁巖氣產能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魏祥峰在電話里告訴記者。
其實,在未進入龍馬溪組優質頁巖氣層時,由于區域上沉積相帶的變化,導致地層厚度、巖性組合與焦石壩主體明顯不同,與鉆井地質設計出現了較大的偏差,畢竟南部只有二維地震資料,頁巖品質是否會由于相變而變差?
現場隨鉆跟蹤就好比籃球場上的妙傳,如果這一傳沒傳好,就不能為下一步綜合研究和水平井的選擇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雙軌制”跟蹤
即“現場與室內”、“地質和物探”相結合。在沒有取芯之前,為了準確判斷巖性,卡準層位,現場地質人員每天都會利用工具一米一米反復觀察巖屑,并在每米中精細挑選幾個代表性的,磨成薄片在鏡下觀察;在卡層取芯后,則需判斷巖芯的巖性、顏色、筆石含量、裂縫發育等,利用浸水實驗、含氣量測試等來判斷頁巖氣的含氣性,從而準確判斷巖芯層位。頁巖氣室年輕科研人員李荷婷每天一早將現場傳送的各井最新巖性等數據進行更新,連同現場跟蹤人員做好的多媒體,讓科室主任審查后發送到相關領導手中。
同時,為了更好地做好精細標定,李荷婷和目標中心頁巖氣物探攻關小組共同開展對比研究。如果鉆探層位的底深、巖性與預測有差異,就得重新預測層位,對比焦頁1~4井、南頁1井、彭頁1井等實鉆井資料,在開展分段和分巖性速度統計的基礎上,根據新鉆井最新巖性,實時更新已鉆層位的速度值,盡可能確保頁巖氣層頂底界標定的可靠性。
這樣“現場和室內”、“地質和物探”不斷互相驗證,將實現頁巖氣層的最優預測,為領導層下一步決策提供客觀、準確的依據。
目前,初步判斷已完鉆的焦頁7、8井鉆遇到優質泥頁巖近40-50米,現場測試含氣量較高,與焦石壩主體相當,現科研人員正組織水平井論證及相應地質、工程設計工作。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