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對石油及天然氣支出最大的國家已經變得節儉了——而且全世界都注意到了這點。
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最大的國家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這些公司在購入國際石油資產時與其他公司并無二致。
數據顯示,中國三家國家石油公司在2009年至2013年的時間里,凈買入外國石油資產達1041億美元。作為對比,同時期美國最大的三家石油公司的對外國石油資產的凈購入額只有90億美元。然而,2014年這三家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成交的協議額表現不佳,只有28億美元,與過去相比相差不少。
現在,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是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對石油資產支出的大規模削減是否可能是中國力圖轉變其膨脹的能源行業所做的努力之一呢?或者,是否中國只是與其他能源大國一樣,由于油價低于預期,長期供給充足而延緩或取消其在這一領域的投資?
是否三大中國石油企業采取更具戰略性,更加謹慎的做法?
這場悄無聲息的活動在過去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于現有的商業環境受到波動的石油價格以及近期投資并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的影響,三大中國石油公司的交易變得謹慎。
中國石油支出的緊縮在加拿大石油產區中有所顯露。中國石油由于專注向加拿大新興公司投資而忽略了正在產出的石油資產而飽受批評。在收購了尼克森公司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因降低成本、批評其在渥太華的員工而遭受嘲笑。中石化因未實現向陽光油砂有限公司增加投資而飽受抨擊。
但或許是中國的石油公司正在采取更具戰略性的方法,變得像其國際同行一樣更加以市場為基礎。中國政府正在減少國有石油公司的壟斷,計劃剝離原屬于中石油及中石化達3000億美元的管道資產。此舉或將為中國相對封閉的能源市場吸引新的外來投資(由中國私人公司支持的)。這也會有助于促進供給,抑制中國對石油的渴求,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增長比任何國家增長得都要快。
中國供給與需求的巨大差距
合并是否在望?
摩根大通預計布倫特原油在2020年前將降至55美元,大多數像埃克森美孚,雪弗龍,道達爾,英國石油公司以及康菲公司這樣的國際石油巨頭已然進入緊縮模式。石油企業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要實現增長,最佳方式就是兼并和(或)收購,因為當前美國美國頁巖石油或歐佩克石油產量很容易就能夠滿足全球石油需求。殼牌石油公司與英國石油公司如果合并,則將成為十年內最大的石油氣公司的合并。甚至,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也在尋求合并的機會。
中國的石油企業也可能如此;如果來自中國的傳言是真的,中國政府正計劃將中石油與中石化合并,設立一家石油巨頭公司并削減其重疊的職能,用以同埃克森美孚,殼牌公司,雪弗龍公司這樣公司競爭。然而,兩家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合并將導致失業,并且會讓現有的壟斷環境變得更加糟糕,而這是中國政府不希望看到的。
很顯然,三大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支出削減是在中國能源行業中進展的一部分。在近年來吸納了眾多資產后,中國數家大型國有石油公司現在正處于休整期。中國石油公司并沒有抓住現在低油價這一時期,低價購入更多資產,而是通過削減支出采取更為克制的方法,采用更加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策。這將會讓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更好地與世界石油巨頭競爭。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