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過剩行業,身背厚重負擔,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如何逆市突圍?曾為中石油系統“虧損王”的撫順石化公司近期以大幅增長的盈利勢頭,向人們展示了供給側改革的巨大潛能,對老國企具有借鑒意義。
擁有88年歷史的中石油撫順石化公司是我國煉油工業的搖籃。2011年以來,受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和歷史負擔沉重等影響,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年均虧損逾60億元,成為中石油27家煉廠中的“虧損王”。
2014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在克服資源不足、大慶原油價格較高等不利因素后,2015年盈利3288萬元。今年1-7月,公司盈利21.3億元,一躍成為中石油的“盈利標桿”。
“眼睛向外盯市場,一切生產組織圍繞市場轉,是轉變的開始。”撫順石化總經理李天書說。具備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能力的撫順石化下屬工廠、車間眾多,原先安排一個任務往往能維持幾個月,各單位習慣于“低頭拉車”搞生產,罕有“抬頭看路”盯市場,有時候產的多虧的多。如何按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品種、開發新品,成為扭虧關鍵。
撫順石化財務處長史新民介紹,公司構建了與市場聯動的經營預警機制,各工廠、車間乃至班組每天的盈虧狀況,系統都做出核算和分析,并以此指導生產。“一句話,什么賺錢就擴大生產,不賺錢就迅速調整掉!”
去年,公司對創效能力強的石蠟、高標號汽油等擴大生產,并開發10余項市場緊缺的新品,幫助增收5個多億。不久前,銷售人員發現一種聚乙烯膜料在華南市場很受歡迎,技術人員馬上介入研究,僅3個月后新產品就推向市場,每噸比老產品多盈利150元。
記者日前采訪看到,83米高的金屬塔一柱擎天,巨型管道在陽光照射下分外耀眼,生產中的撫順石化石油二廠蒸餾一車間安靜無聲。“蒸餾是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以前公司同時開啟兩套裝置,哪套都開不滿。”車間黨支部書記賀文革介紹,去年公司經反復檢測果斷停掉一套設備,剩下的裝置滿負荷運行,“現在看來,規模效應凸顯,成本、損耗均大幅降低。”
李天書說,用傳統眼光看,擁有2萬多名員工,上十萬臺套大小設備的企業,難免有跑冒滴漏和運行損耗,而補齊生產組織的短板,練好內功,則能較好實現公司內部人與人、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之間的緊密協同,最大限度實現高效運轉。
近日,記者列席了撫順石化的一次例行早會。在一處價值1500萬元的設備改造上,基層希望更換新設備,而公司領導則要求維修原設備,雙方討論得頗為激烈。
技術專家出身的錢新華最近正計劃“復活”一套已閑置5年的酮苯脫蠟裝置。“如果報廢賣廢鐵,這套裝置頂多值2000萬元,但如果投入1.5億元改造,則能代替投資5億元新建裝備。”據測算,改造后這套裝置每年可創效4.5億元,半年就可收回投資。
企業搞供給側改革,離不開補短板、降成本、調結構,更好地為市場提供有效供給。李天書認為,這些目標的實現,說到底要靠人,創建一套科學機制調動國企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供給側改革才能推向深入。
在撫順石化采訪,員工們普遍反映,無論是優化生產流程,還是封堵跑冒滴漏,大家投入的有效工作多了,空閑大為減少。對此,公司推行模擬市場績效考核,按工作量和貢獻度分配收入。撫順石化烯烴廠高密度聚乙烯車間值班長徐志強說,不同工廠、車間員工的獎金每月可相差上千元,由此帶來的追趕效應,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熱情。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