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慶,陽光溫暖和煦,小草破土而出,樹木吐露新綠。
在大慶油田采油四廠第一作業區北六采油隊轄區內,采油工焦念國無暇欣賞風景,騎著電動車焦急地趕往X2-D4-X323井。
他接到班長梁超從數字化集控中心打來的電話,電腦平臺發出黃色預警,顯示此處抽油機桿斷脫,通知他馬上趕往井上查看。
一路疾馳,焦念國趕到現場時,盤根盒正在往外漏油,他立即打開抽油機配電箱停機,掏出電話聯系計量間把井的回油摻水閥門關死,然后把井口生產總閘門關閉,終于不再漏油了。
“班長,果然是光桿斷了,快點上報搶修吧。”焦念國給梁超回了電話。那頭,梁超馬上上報作業區調度室,僅用兩個小時,油井又恢復了生產。
焦念國管著20口井,剛剛的事故井是其中最遠的一口,按過去日間的常規巡查,他得兩個小時以后才能發現問題,“現在靠電腦智能控制,能第一時間發現故障點,及時處理。”
“走,帶你去看看我們隊的數字化改造。”焦念國邊說邊帶記者回到采油隊。
大慶油田采油四廠通過“自主創新+開放合作”模式,打造了數據采集與監控管理系統、油井智能控制綜合管理平臺兩個平臺。北六采油隊作為試點,從2020年5月開始數字化改造,一年后正式投入使用。
走進北六采油隊數字化集控中心,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室,四張簡單的辦公桌椅,班長梁超走向最里邊的一臺電腦,輕點鼠標打開頁面,“這些綠、黃、紅、藍的小點點,都是我們所管理的油水井,每口井的數據資料、生產動態在這里都能看到。”
梁超打開的是油井智能控制綜合管理平臺,油井生產數據信息每10分鐘更新一次,形成加密管理。以前,油井作業安全靠人工巡查,夜里巡兩次,中間間隔五六個小時,井上如果停機發現不及時,影響開井率不說,冬天還容易凍堵。
“用上這個系統,不管什么時間井上出現故障,手機里都能收到警報,我們會第一時間及時處理。”黨支部書記張琳說著,打開旁邊另一臺電腦頁面,“你看,我們班中轉站目標摻水控制,以前都得靠經驗、憑手感,現在電腦上操作,數值能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幾分鐘就搞定了。”
從定溫控摻到定量控摻,新的數字化系統不僅降低了地下“服役”三四十年的老管線穿孔事故發生率,而且每天還可節水430立方米、節電690千瓦時。通過沖次自動優化,系統效率提高了7.87%,平均單井日耗電量下降了27.72%。
焦念國雖然是隊里的老師傅,但思想一點兒也不落伍。看著數字化改造的好處,他也加緊學習,對智能手機操作不太精通的他4天就學會了查看平臺、調控數據,還以多年的管井經驗參與完善隊里的數字化建設。
“聽說廠里這方面人才缺得很,我們就把經驗貢獻出來。”焦念國說。
企業數字化改造,人才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難題,采油四廠數字化運維中心副主任祖智慧詳細統計過:今后幾年,廠里預計每年要完成七八千井次的數字化設備拆裝,500多根信號桿、650余公里光纜皮長、660余臺交換機的運維,“但目前僅有二三十名數字化運維人員。”
“全國人大代表、采油四廠第一作業區資料班資料員孫雨飛也一直關注這個問題。前段時間她來隊里宣講兩會精神,特意提到,針對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今年兩會她專門提出建議。”張琳接過話茬,“你們媒體也給呼吁呼吁。”
“眼下的燃眉之急怎么辦?”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咱大慶石油人的傳統。一下子招不來,我們就先培訓自己的員工。”采油四廠正在建設數字化油田模擬實訓基地,祖智慧這段時間一直在組織人員加緊建設投用。
將一個注入站外輸泵房改造劃分為實訓裝置區、模擬中控室、物聯網實踐區,囊括了油田采油生產的8個管理單元、9個主體工種,無論是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還是數字化崗位操作人員都可以在這里“充電”。
“一年能培訓差不多8000人,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從硬件到軟件的操作,讓全廠員工都來輪訓一遍,就能實現‘全民皆兵’。”祖智慧信心滿滿。
不僅在采油四廠,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應用,這座已開發建設62年的老油田正煥發出新動能。(光明日報 記者 張士英 通訊員 王繼紅)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