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度,它遠遠不及氣勢雄渾的中國館;論面積,它也無法和宛如空中巨船的沙特館相提并論。然而,小巧的以色列館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參觀。國土面積不過2.2萬平方千米、2/3的土地被沙漠和荒山覆蓋的以色列,憑借自己的創新能力,成為世界上唯一建立在沙漠上的能源發達國家。
以色列館全景
80%用水可來自海洋
燈光熄滅。數百名游客抬頭仰望,展廳中央一個藍色的動態光球緩緩升起,藍色逐漸變紅、變亮、瘋狂閃爍,似乎要釋放出無窮的能量。恍惚間,每個人手邊也亮起了一個光球,展廳內的石壁在不同顏色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時而莊重,時而神秘。
這就是以色列館的核心所在:創新廳。在這里,一個充滿創造力的以色列,通過位于游客頭頂上方的環形巨幕得以展示。影片集中選取了以色列對人類生活有著深遠影響的幾大創新成果:計算機芯片、U盤、膠囊內鏡、滴灌、水處理和太陽能技術等,充分展現了以色列人將“小”發揮到極致的藝術。
“小小的U盤,現在人人都用,你知道這是10年前以色列的發明嗎?還有膠囊內鏡,只有普通藥丸大小,吞下后就可以讓它隨胃腸蠕動做全程的消化道攝影,代替痛苦的胃鏡檢查。”以色列館年輕的向導米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水處理技術是以色利創新的一大亮點。惡劣的環境迫使以色列要發展農業和工業,就必須解決用水的問題,因此一系列先進的水處理技術也就應用而生。據介紹,以色列水技術主要集中在農業灌溉、污水處理和海水淡化3個領域。農業灌溉上的水技術主要是滴灌。在污水處理方面,以色列是世界上污水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其水資源回收率達75%。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水資源回收率僅為25%~27%。“在以色列地下,埋藏著一個非常龐大的供水系統,在建房、修路以前,各處的灌溉、生活用水管道均已鋪設齊備。所有的水都不廢棄,而是收集起來后,用管道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采用過濾等一系列方法處理凈化,然后用于非食用作物灌溉。”米雅告訴記者。
米雅還表示,政府的有效管理也很重要。為了滿足水的供給,政府把水資源短缺與節水意識灌輸給每個公民,比如政府倡導要減少洗車的次數,不要用水龍頭沖洗車輛,要用桶水和海綿擦車,給花園澆水最好是在水蒸發較少的晚上,大旱之年政府還會制定措施對于浪費水的行為予以處罰。
為了不斷創造新的水源,以色列還發明了海水淡化技術。2000年后,以色列相繼建設了許多海水淡化廠,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水淡化設施。根據規劃,2013年前以色列政府還將建設兩座大型海水淡化廠。全部工程完成后,海水淡化將滿足以色列80%的水資源需求。
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術在國際上也是大名鼎鼎。據了解,目前全球一半的海水淡化市場被以色列公司占據,他們的用戶遍及美國、歐洲、澳大利亞、中國等地。成立于1965年的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有限公司(IDE)是世界著名的專業從事海水淡化的公司,迄今已在全球建成350多個海水淡化項目,其中用于化工領域的有100多個。尤其是IDE開發的反滲透技術使得海水淡化的成本顯著降低,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
據了解,IDE已進入中國市場。2007年6月,IDE與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建設天津日產10萬噸海水淡化項目的協議。該項目位于天津市東北的渤海岸,今年初已建成投產。今年6月,兩家公司又簽署了新的日產10萬噸海水淡化項目的協議。工程全部投產后,可日產淡化水20萬噸,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項目。
滴灌技術成就高效農業
站在藍黃相間的以色列國家館面前,記者立刻想起以色列獨特的地理位置——一半是藍色的玻璃象征著海洋,另一半是黃色的天然石塊代表著浩渺的沙漠。以色列的南部是沙漠,北部是山脈,東部是死海,西部是地中海。
腳下一段蜿蜒小道讓人們放慢了腳步。小道的兩旁種植著幾十棵以色列的特產——柑橘樹。還有一塊戶外液晶屏講述了以色列在農業領域的創新科技。
“以色列全年7個月無雨,人均年占有水資源量約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3,中國平均水平的1/8。如果靠天,以色列將顆粒無收;如果靠地,將寸草不生。”影像中這樣介紹道。然而,就在這樣的土地上,以色列卻不僅解決了自己的“菜籃子”問題,農產品還遠銷歐洲,被譽為歐洲的“冬季廚房”。以色列何以取得這番令世人瞠目結舌的農業成果?滴灌技術為大家揭開了謎底。
將節水和灌溉結合在一起的滴灌技術,來自1962年南部沙漠里一個農民的偶然發現——水管漏水處的莊稼長得格外好。后經試驗證明,滴灌是減少蒸發、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最有效的辦法。滴灌發明兩年后,耐特菲姆(Netafim)滴灌公司應運而生。該公司在每一片需要灌溉的土地上鋪設軟管,開發針對廢水灌溉的滴灌頭。滴灌時間、滴灌量由計算機控制,能自動探測植物的生長環境、水分和養料狀況。包括化肥在內的所有植物營養通過這種系統向植物根部自動輸送。
米雅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的滴灌技術已經是第六代,相比一般的水、肥施用方法,水的利用率可提高40%~60%,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50%。水肥一體化的推廣應用,把千百年來的澆地改成了澆作物,把對土壤施肥變成了對作物施肥。米雅表示,不論是在廣袤的農田、果園,還是公園,乃至城市的林蔭道、居民門前、陽臺的花盆或一棵樹上都鋪設滴灌,可以說在以色列滴灌管道無處不見。
滴灌的原理簡單,但讓水和肥均勻地滴滲到每棵植株上的技術卻很不簡單。以色列研制的硬韌防堵塑料管、接頭、過濾器、控制器等都是高科技的結晶。另外,與滴灌設施相對應,以色列基本上沒有固體肥,90%以上都是液體復合肥,供配套自動化的水肥施用系統施用。“以色列的農業有兩大原則貫徹其中:一是不同的作物不同的配方,二是作物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的配方。”米雅表示,以色列的液體肥有500多個配方的產品,比如西紅柿,中國可能只有一兩個配方,而以色列則有二三十個配方,這樣既能夠讓化肥的養分充分吸收,同時也沒有任何浪費。“因為滴灌技術的先進,所以沙漠上的以色列成為全世界聞名的農業大國。”
米雅表示,以色列農業的發展不是一日之功,政府的投入和引導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以色列每年都投入8000萬美元用于農業研發。按照以色列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16萬人口計算,相當于給每個人每年投入500美元。農業的投入使農民和企業積極參與農業技術的研發,使全國在有限的資源下發展高水平的農業。
記者不禁想到,我國也是個貧水國家,但據統計,我國農業用水占全國用水的70%,大多數地區依然使用傳統的漫灌方式,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3%,造成極大浪費。同時施肥技術也比較落后,化肥利用總體水平只有30%,還嚴重污染了環境。和以色列這個自然環境遠遠不如我們的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十分明顯。
環球大屏幕上正在介紹舉世聞名的滴水灌溉。
死海里誕生了先進化學工業
記者跟隨著展廳內一幅手繪壁畫從耶路撒冷來到以色列南部的內蓋夫沙漠,看到了毗鄰這片沙漠的死海。死海-400米的海拔,是地球陸地表面最低的地方。畫卷中用平躺在海面上悠閑看報紙的游客,代表死海的神奇。
“游客在死海能把自己毫不費力地浮起來,是因為其高鹽度帶來的超凡浮力。”米雅表示,死海中鉀、鎂、氯和溴的濃度是普通海水中濃度的10倍以上,是以色列最大的自然資源。死海的成因很簡單,這個地區氣候酷熱,年平均氣溫25℃,水蒸發量極大,注入死海的約旦河水遠遠小于蒸發量,于是大量的鹽便沉積了下來。
“以色列的化學工業很發達,因為有死海。”米雅告訴記者。而說到以色列的化學工業,就不能不提以色列化學工業有限公司(ICL)。該公司具有死海唯一的開采權,是以色列最大的化工企業,按照2009年世界化工企業100強排名,其位居第十二位,2008年的銷售收入約69億美元。該公司依托死海和內蓋夫沙漠,在開發鹽湖鉀、鎂、溴和磷等資源方面具有很長的歷史和技術優勢,在鉀肥和磷肥、食品級磷酸、溴化物和鎂鹽等一系列化工產品的生產技術具有世界領先水平。
以色列死海工業有限公司是ICL旗下的一家鉀肥生產企業。該公司每年生產550萬噸鉀肥,是世界上第六大鉀肥生產商,占有全球鉀肥貿易量的13%。巴西是其鉀肥的最大進口國,每年約進口150萬噸。印度是第二大進口國,每年進口100萬噸以上。中國是第三大進口國,每年約進口30萬噸。
ICL公司還通過下屬的死海溴化物有限公司提取死海中的溴。該公司生產的多種溴的衍生物在全球貿易量中都名列前茅,如生產的溴系阻燃劑貿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死海還有鎂鹽,ICL公司將其開采出來用于生產氫氧化鎂阻燃劑和鎂金屬。另外,ICL還在內蓋夫沙漠開采磷酸鹽礦,用來生產磷肥。其中磷礦石的產量和全球貿易量均占3%。純磷酸和磷系阻燃劑的全球貿易量均列世界第一。
壁畫上以色列最大的自然資源地死海吸引了游人的目光。
太陽能技術全球領先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迫切希望發展新能源以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的話,那一定是以色列。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以色列都很匱乏。但是以色列地處沙漠,光照充足,所以以色列一直在大力發展太陽能技術。該技術在國際上也處于最為領先的地位。
在特拉維夫、海法等大城市,幾乎所有建筑物頂上都密布著銀白色的太陽能熱水器,這是以色列一道獨特的景觀。早在1986年,以色列就出臺特別法令,要求每幢新造建筑必須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現在,以色列家用太陽能熱水器擁有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實際上,這只是以色列開發利用太陽能計劃的一小部分。
據了解,以色列政府一直斥巨資開發研究新能源技術。魏茲曼研究院和本-古里安太陽能研究中心是以色列兩個主要的太陽能研究機構。此外,海法理工學院等高校也有類似的研究。魏茲曼研究院主要進行太陽能光熱、光電、光化學利用、太陽能的吸收儲存和輸送等高技術研發。以色列的學者們還試圖用太陽能制造甲醇,而不是采用傳統的從化石類燃料中制取。
早在2007年,魏茲曼研究院就出臺了一個能源研究計劃——可持續與替代能源研究計劃。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如何利用氫能的新技術。利用最新太陽能技術,通過創造容易儲存的中間能源的方法,使氫能的利用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突破性過渡。具體做法是,在太陽能反應堆里,用聚焦的太陽光線將金屬礦石,如氧化鋅,加熱到1200℃。在加熱過程中,礦物質產生分解,釋放出氧和氣態鋅。不久,這種氣態鋅會濃縮成一種鋅粉末,然后再讓這種鋅粉末與水發生反應,產生氫氣和氧化鋅。前者可以作為能源輸出使用,后者則被再次送還到太陽能反應堆里。
記者了解到,以色列太陽能發電技術已經贏得了我國公司的青睞。今年初,浙江三花集團與以色列太陽焦點公司簽訂協議,三花集團投資1050萬美元用于研發太陽能聚熱發電技術。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源模塊生產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也有意與以色列電氣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太陽能發電項目。目前兩家公司正在討論共同研發太陽能發電技術,以及利用現有科技聯合建立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