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內蒙古大地春寒料峭,位于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全球最大規模“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施工建設現場,車輛往來轟鳴,一派熱火朝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全部建成后,這片漫漫黃沙將會搖身一變成為“藍色硅谷”,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50%以上,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00萬噸。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主任龔明珠表示,內蒙古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資源富集,要積極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加大優質新能源項目開發力度,提升資源優勢轉化效率,加快內蒙古從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的轉變。
提升清潔能源開發效率,離不開技術創新支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
“李老師,這組參數是不是還要再調整一下?”
“對,不要著急,我們多試幾個方案,這次一定要爭取突破這個難關。”
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儲氫材料測試評價中心實驗室里,各類儀器上的指示燈不斷閃爍,全國政協委員、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科研人員李寶犬正帶領團隊成員專注地調試各項運行參數,進行技術攻關。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堅持將能源科技革命作為推進能源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同清華、北大、中國礦大、中國工程院等深度合作,全力攻關綠色轉型、新能源、節能降碳等核心技術,并為此全面開展人才科創行動,引進院士專家。”全國人大代表、鄂爾多斯市市長杜匯良說。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長金之鈞便是當地重點引進的能源專家。
推動大規模儲能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加強地熱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加快智能礦山技術研究……金之鈞列出了一連串技術攻堅課題,“我的目標就是爭取今年要在當地推進零碳機場、智能礦山建設。”
“包頭越來越重視產業發展領域的系統觀念、鏈式思維。”全國人大代表、包頭市市長張銳說,一體推進風光資源開發、產業鏈延伸配套和場景應用拓展,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讓當地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成色”更好。
包頭市是內蒙古堅持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的一個“縮影”。當前,全自治區正重點圍繞風電、光伏、氫能和儲能裝備4條產業鏈進行延鏈補鏈,做大做強呼包鄂通(遼)裝備制造基地。
與此同時,零碳低碳園區、氫燃料電池環衛車等新能源消納場景也在內蒙古加速落地。
在棋盤井工業園區零碳無塵智慧物流園,傳統物流園里燃油重卡轟鳴、刺鼻尾氣彌漫、四處塵土飛揚的場景消失得無影無蹤。上百輛電動重卡在園區穿梭如流,各司其職。“這批電動重卡以光伏綠電為能源基礎,實現了封閉式運輸和自動裝卸,顯著地降低了粉塵、尾氣和噪聲等污染。”鄂爾多斯電冶集團物流公司總經理馬永峰說。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新能源產業,既要抓住機遇順勢而上,也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一定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做好能源保供“壓艙石”,堅決扛起國家能源安全重大政治責任,一手抓煤炭綠色低碳轉型,一手抓新能源發展壯大,努力為國家提供更加穩定、更加安全、更加綠色的能源供給。(經濟參考報 記者 安路蒙 侯維軼)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