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行業信息化,促進實現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一五’規劃目標”,這是涵蓋中國產業經濟份額最大的行業組織──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向全行業進行信息化工作總動員時提出的戰略任務。這也是石化協會為“十一五”規劃第一年的年度信息化工作會議確定的大會主題。石化協會始終將信息化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本次大會將以往的“信息化工作會”改為“信息化發展大會”,進一步彰顯信息化工作在協會整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本次大會于今天上午在北京開幕,標志著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信息化“十一五”規劃工作全面啟動。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楊偉才、副秘書長馮世良、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推廣組董寶青司長、徐新國處長、國家發改委信息處吳鈺處長等領導,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主管信息化工作的負責人出席了本次大會,來自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其他生產企業、IT供應商、IT咨詢機構、專家顧問共300余名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
大會發布了《2006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全國現有22011家石油和化工生產型企業,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的13.5%,工業增加值的13.2%,產品銷售收入的13.5%,利潤的25.8%,稅金的15.7%,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14.0%,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石油和化工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由最初的數據文件系統微機版的桌面數據庫系統,發展到目前以大、中型服務器為主要硬件平臺的大型關系數據庫系統,網絡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已經較為完善,生產過程已基本實現系統控制。
目前,幾乎所有的石化企業設有專職負責企業信息化工作的部門。在信息化對企業決策的支持程度方面,50%的企業能開展生產經營數據分析處理,對各種解決方案進行優選,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的輔助支持,46%的企業通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能為企業決策提供初步支持;2%的企業已經采用人工智能專家系統,進入管理決策智能化,達到了信息化輔助決策的高級水平階段。
在生產領域,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無論在裝備上、技術上、功能與規模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測量和控制裝置不斷更新升級,數千套DCS、PLC和IPC已成為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主要控制手段。這些裝置的應用使相應的生產信息得以在車間、乃至工廠層集成。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試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有所進展。許多企業實現了長周期、滿負荷、安全生產。
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為代表的大中型石油化工骨干企業,由于領導的重視與遠見,其主要生產過程已在不同水平上實現了自動控制,先進控制、優化控制,專家系統、人工智能技術等已在一些大型生產裝置上得到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基本實現了生產信息的集成和過程的集成。小型石化骨干企業的主要產品的主流程已具有比較成熟的控制系統和低成本自動化成套技術,實現了生產信息在車間層的集成。當然,行業中各企業的發展很不平衡,不同規模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差距較大。
石油和化工行業企業信息化整體水平,比上世紀末上了一個較大的臺階。具體表現為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效果明顯,滿意度提高;企業信息化預算增加,力度加大;下一步建設重點開始轉向ERP等企業資源綜合、協同管理信息系統。
大會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間國內外市場對石油和化工產品的需求將主要表現為對品種多樣性、質量檔次高、附加價值高和安全、環保型產品將大幅度增加;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質量差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將逐步被淘汰。相應的是生產裝置向大型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行業更加重視能源與資源的節約,更加重視環保工作和生產的安全。如何實現行業“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是各企業包括信息化工作部門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政府部門頒發的有關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會議期間,大會將與國家應用軟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計算機世界》報聯合舉辦以“ERP普及時代是否真正來臨”為主題的企業資源計劃(ERP)論壇、以“讓網絡更安全、更可信”為主題的信息安全論壇、以“新技術、高品質,確保信息化健康發展”為主題的質量標準化論壇。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楊偉才、副秘書長馮世良、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推廣組董寶青司長、徐新國處長、國家發改委信息處吳鈺處長等領導,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主管信息化工作的負責人出席了本次大會,來自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其他生產企業、IT供應商、IT咨詢機構、專家顧問共300余名代表參加了此次盛會。
大會發布了《2006中國石油和化工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全國現有22011家石油和化工生產型企業,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的13.5%,工業增加值的13.2%,產品銷售收入的13.5%,利潤的25.8%,稅金的15.7%,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的14.0%,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石油和化工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由最初的數據文件系統微機版的桌面數據庫系統,發展到目前以大、中型服務器為主要硬件平臺的大型關系數據庫系統,網絡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已經較為完善,生產過程已基本實現系統控制。
目前,幾乎所有的石化企業設有專職負責企業信息化工作的部門。在信息化對企業決策的支持程度方面,50%的企業能開展生產經營數據分析處理,對各種解決方案進行優選,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的輔助支持,46%的企業通過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能為企業決策提供初步支持;2%的企業已經采用人工智能專家系統,進入管理決策智能化,達到了信息化輔助決策的高級水平階段。
在生產領域,我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無論在裝備上、技術上、功能與規模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測量和控制裝置不斷更新升級,數千套DCS、PLC和IPC已成為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業的主要控制手段。這些裝置的應用使相應的生產信息得以在車間、乃至工廠層集成。現場總線控制系統的試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有所進展。許多企業實現了長周期、滿負荷、安全生產。
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公司為代表的大中型石油化工骨干企業,由于領導的重視與遠見,其主要生產過程已在不同水平上實現了自動控制,先進控制、優化控制,專家系統、人工智能技術等已在一些大型生產裝置上得到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基本實現了生產信息的集成和過程的集成。小型石化骨干企業的主要產品的主流程已具有比較成熟的控制系統和低成本自動化成套技術,實現了生產信息在車間層的集成。當然,行業中各企業的發展很不平衡,不同規模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差距較大。
石油和化工行業企業信息化整體水平,比上世紀末上了一個較大的臺階。具體表現為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效果明顯,滿意度提高;企業信息化預算增加,力度加大;下一步建設重點開始轉向ERP等企業資源綜合、協同管理信息系統。
大會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一五”期間國內外市場對石油和化工產品的需求將主要表現為對品種多樣性、質量檔次高、附加價值高和安全、環保型產品將大幅度增加;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質量差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將逐步被淘汰。相應的是生產裝置向大型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行業更加重視能源與資源的節約,更加重視環保工作和生產的安全。如何實現行業“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是各企業包括信息化工作部門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政府部門頒發的有關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會議期間,大會將與國家應用軟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計算機世界》報聯合舉辦以“ERP普及時代是否真正來臨”為主題的企業資源計劃(ERP)論壇、以“讓網絡更安全、更可信”為主題的信息安全論壇、以“新技術、高品質,確保信息化健康發展”為主題的質量標準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