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石化領域的基礎及核心產業,我國烯烴工業原料不足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工信部昨日印發的《烯烴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需要采取多種途徑保障烯烴資源供給,石腦油路線制乙烯裝置平均規模達到70萬噸/年以上,烯烴原料多元化率達到20%以上,形成3個200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以石腦油制烯烴為主,煤制烯烴和重油催化熱裂解制烯烴示范裝置實現工業化運行;2000 年到2010年,我國乙烯、丙烯產能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3%、12.7%。
經測算,預計2015年,我國乙烯當量需求量約3800萬噸,年均增長率5.1%;丙烯當量需求量約2800萬噸,年均增長率5.4%。
然而瑜不掩瑕。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和國內供求矛盾加劇,我國烯烴原料供應緊張,制約了乙烯行業發展。
同時,我國烯烴工業高端產品國內保障能力不足,高附加值產品比例不高,工程塑料、特種橡膠和高性能纖維的國內保障能力不足50%。
為緩解烯烴原料不足,需要采取多種途徑保障烯烴資源供給。《規劃》指出,鼓勵進口凝析油、輕烴等資源,優化烯烴原料結構。依托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和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適度發展煤制烯烴。充分發揮煉化一體化優勢,最大限度利用煉廠副產品生產烯烴。
同時,《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乙烯產能達到2700萬噸/年,丙烯產能達到2400萬噸/年;高端石化產品比例進一步提高,工程塑料、特種橡膠和高性能纖維的國內保障能力力爭較2010年各提高20個百分點。
烯烴行業也承擔著國家節能減排的責任。《規劃》要求,到2015年石腦油路線制乙烯裝置燃動能耗降到857 千克標煤/噸。
與此同時,《規劃》指出,嚴格控制石腦油制烯烴項目新布點,新建項目乙烯規模要達到100萬噸/年以上。而在煤炭凈調出省區,從嚴布局煤制烯烴項目,新建項目烯烴規模要達到50萬噸/年以上。其余地區,尤其是煤炭調入省區,要嚴格限制發展煤制烯烴。
除此之外,《規劃》提出,鼓勵國內企業開展境外石化并購、重組或投資合作,增強抵御國際市場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