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漲得太兇了,最高竟已超過了1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2月20日有中石油集團負責LNG貿易人士無奈地向記者抱怨道。
息旺能源總結海關數據顯示,自2011年1月以來,遠東天然氣市場現貨到岸價即開始快速飆升,從最初的9.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直升至最高的17.01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其后雖略有回落,但仍維持在1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上下--以1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折算,其到岸價格即達4元/立方米以上。
“不可否認,中國需求是推高價格的一部分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于日韓等國的搶貨,造成現貨市場迅速向賣方市場轉化。隨著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擁有LNG進口資質的企業必須想辦法化解這種壓力。”上述中石油人士表示。
來自三大石油央企信息顯示,中石油和中海油均重點押寶美國頁巖氣,而中石化卻尋找澳大利亞煤層氣的支持。
“國家發改委現在已大幅放寬LNG接收項目的審批,只要擁有100萬噸/年LNG長協供應協議,即可獲得在沿海興建LNG接收站的路條。”有國家發改委官員稱。
現貨LNG價格飆升
進口LNG是中國天然氣進口的主要手段之一,為了緩解內地市場天然氣需求的壓力,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除了與卡塔爾、澳大利亞等天然氣生產國簽署長達數十年的供氣合同,還在遠東天然氣市場隨機采購部分現貨資源。
這些現貨的價格除與國際油價、歐洲氣價等緊密掛鉤外,更與遠東市場供需形勢有著緊密的聯系。
2008年金融危機后,遠東現貨價格甚至曾跌至五六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以下;然而福島核泄漏后,日韓及臺灣地區不但積極與中國大陸爭奪長期供貨合同,還在遠東現貨市場與中國競爭。
“它們的能源價格體系是市場化的,與國際價格同步;而我們的價格體系卻是計劃的,要考慮國內經濟承受能力等諸多要素,因此它們更敢于拼,而我們卻不得不瞻前顧后。”上述中石油人士表示。
據統計,韓國天然氣公司2011年LNG進口量達3672萬噸,2012年進口量雖有所下滑,仍將達到3646萬噸 。
這意味著,2011年韓國的LNG進口量是中國天然氣總進口量的3倍,而2012年這種差距仍將維持——2011年中國已投產的LNG接收站共進口LNG僅1224萬噸。
而受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日本更是大規模興建天然氣發電廠,這導致其LNG需求量更勝于韓國。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國內石油央企進口LNG5174萬噸;而下半年高氣價時期進口更達7040萬噸。
“這其中除了長期供氣協議外,還有很多是現貨氣。但企業沒辦法不進口,否則就會出現氣荒。”上述中石油人士說。
放寬LNG接收項目審批
“從長期看,LNG價格肯定還會爬升,因此我們除了向中央政府呼吁盡快推動國內氣價改革外,更多是想辦法參股資源國的資源開發,以便能實現下游虧損上游補的策略。”另一位中石油總部人士稱。據他透露,目前三大石油央企除了積極尋找國內資源,還將目光瞄準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頁巖氣、煤層氣豐富的國家。
1月20日,中石化與澳大利亞太平洋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APLNG)正式簽署增購液化天然氣約束性協議。據此,中石化將從2016年起的20年內,每年從APLNG位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世界級煤層氣田增加采購330萬噸的LNG,達760萬噸/年。
2月10日,國家發改委披露,其核準了中石油旗下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收購殼牌公司西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Groundbirch區域資產20%權益并參與下游天然氣液化廠合作項目。
現在三大公司都在積極籌劃在沿海興建LNG接收站,以便能更快地將海外資源輸往國內——中石化旗下天津的LNG項目的籌備組已在春節前后進駐天津,中海油的深圳LNG項目更謀劃將接收能力從最初設計的300萬噸/年提升至400萬噸/年。
“然而上游補下游只是權宜之計,只有價格市場化企業才能更大膽的統籌國際資源的引進。如果政府覺得企業掙得多了,可以通過資源稅等稅收手段進行調節,這才是正路。一味抑制國內價格,只會摧毀整個市場。”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