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外電消息稱,中石油即將接手英士力集團旗下歐洲煉油廠的所有石油采購及營銷業務,此前這些業務目前由摩根士丹利全盤負責。
“摩根士丹利是2007年與英士力達成的協議,負責這些業務的,3月31日這份協議到期了。”當天有知悉內情的投行人士透露。
2010年中石油收購了英士力集團在蘇格蘭格蘭杰莫斯(Grangemouth)煉油廠和法國拉瓦萊(Lavéra)煉油廠50%股權,并以這些煉油廠為基礎,籌劃建設其歐洲油氣營運中心。
“隨著(中石油)集團獲取上述兩座煉廠的貿易經營權,歐洲營運中心的原油貿易吞吐能力將大為增強。”有中石油總部人士透露。
有業內專家指稱,中石油斥巨資收購歐洲煉油產能并不一定劃算。“近年來隨著中國及中東煉油產能的快速提升和歐洲經濟增長的滯緩,歐洲煉廠的經營效益已逐年下滑。雖然中石油是為了全球布局,但這些錢的投資收益比絕不會高,一旦全球煉油產能大幅過剩,公司將會相對被動。”
英士力集團是全球第三大獨立化工巨頭。
其中格蘭杰莫斯煉油廠位于蘇格蘭福斯灣,可直接利用來自北海的原油和天然氣,原油日加工能力210000桶,向蘇格蘭、英格蘭北部和愛爾蘭北部提供成品油;拉瓦萊煉油廠位于地中海沿岸原油貿易區,靠近馬賽港和原油運輸終端,原油日加工能力210000桶,可通過管道向法國、瑞士和德國南部提供成品油。
2007年,在全球原油期貨市場上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摩根士丹利與英士力集團簽署協議,獲得了上述煉廠的原油、成品油的貿易經營權。
然而近年來摩根士丹利經營效益出現下滑——僅2011年其利潤即下降18%,而最近三年該集團已下降了大約30億美元,這是200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為了集團利益,摩根士丹利決心終止與英士力的合作,以抽調資金投向利潤更高的項目。”上述投行人士稱。
而這正是中石油所期盼的。
2009年中石油斥巨資收購了這兩座煉廠50%股權,其目的正是為了通過它們,在歐洲原油、成品油市場發揮影響力。
當時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確定了未來十年的國際化戰略,其中明確指出,將在亞洲、美洲、歐洲加快建成集貿易、加工、倉儲、運輸于一體的區域性六大油氣運營中心,未來實現年貿易量達到4億噸以上的目標。其中,原油進口能力達到1億噸。
“這兩座煉廠不但在英、法、瑞士等國成品油市場中占據巨大市場份額,更是當地原油市場上的大玩家,對布倫特原油的定價都有巨大的影響力,正符合蔣總歐洲布局的要求。”上述中石油人士說。
于是一接到摩根士丹利終止貿易經營權合同的消息,中石油自然期望能迅速掌握這些煉廠的貿易經營權。
據記者多方了解,目前中石油還未正式接手貿易經營權,隨著摩根士丹利的退出,中石油還需與英士力洽商貿易經營權所需付出的代價——但這種代價將可能十分巨大,卻也是中石油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否則其2009年所付出的10億美元將可能化為泡影。
“中石油曾介紹,英士力集團擁有巨大的原油倉儲能力,通過這些倉儲能力,就可以接替英士力成為歐洲原油市場的大玩家,從而進一步獲得歐洲原油市場的定價權。”一位石油業證券分析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