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2012年生產行業含氫氯氟烴(HCFCs)淘汰座談會上了解到,我國生產企業對HCFCs的淘汰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根據計劃,我國生產企業HCFCs淘汰管理計劃在4月份提交給《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執委會這一國際組織,后續將進一步開展有關淘汰的談判及實施工作。
HCFCs是一種什么物質?為什么要淘汰?面臨日益臨近的期限,我國涉及HCFCs生產和消費的企業將如何應對?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國際締約:促使淘汰開始加速
資料顯示,HCFCs最初作為氟里昂的替代品在制冷劑、發泡劑等行業廣受歡迎。因為比起氟里昂,HCFCs生產與消費中消耗臭氧層指數較低且工藝比較成熟,因此,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HCFCs生產量和消費量一度在全球快速增長。但是,隨著其數量的增加,HCFCs和氟里昂一樣對臭氧層的損害日益明顯,且HCFCs是強效溫室氣體,全球變暖潛能值是二氧化碳的上千倍,因此,這一曾經的替代品也走上了被淘汰之路。
200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辦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簡稱《議定書》)第19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加速淘汰HCFCs的決定。按照該決定,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在2013年將HCFCs生產量和消費量凍結到2009年和2010年的平均基線水平,在2015年削減基線水平的10%,到2020年削減35%,2025年削減67.5%,到2030年除保留少量(2.5%)用于制冷維修外,將實現全面淘汰。
而現實是,我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HCFCs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到“十一五”后期,我國的HCFCs年生產量約為70萬噸,年消費量約為50萬噸,分別占發展中國家的87%和56%。HCFCs淘汰涉及化工生產、PU泡沫、XPS泡沫、房間空調、工商制冷、清洗、制冷維修等多個行業,涉及企業上萬家。
盡管如此,面對密集的全球淘汰時間表,我國也加快了淘汰HCFCs的步伐。2011年12月19日,加速淘汰含氫氯氟烴行業計劃實施啟動大會在上海舉辦,標志著我國將全面啟動HCFCs加速淘汰行業計劃。
據記者了解,為了做好HCFCs淘汰工作,環保部組織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等涉及HCFCs生產和消費的行業協會開展了HCFCs淘汰整體戰略和行業計劃的編制。目前,我國已向《議定書》多邊基金執委會提交了PU泡沫、XPS泡沫、房間空調器、工商制冷與空調、制冷劑維修、清洗6行業HCFCs淘汰計劃且已經獲得批準,共獲得資金2.7億美元。
“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HCFCs生產國和消費國,在2013年之前市場需求仍會保持增長,因此對生產行業來講在2013年完成凍結目標非常困難。而對于消費行業,替代技術不成熟、改造時間長等一系列的挑戰和困難也將接踵而至。”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建信教授表示。
生產企業:期限臨近形勢嚴峻
“HCFCs的生產行業是淘汰的源頭,只有生產行業淘汰管理工作做好了,消費行業才可能逐漸適應并自覺淘汰。因此,生產行業的控制措施,淘汰策略將對中國實現HCFCs淘汰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HCFCs生產行業淘汰方案目前還在討論階段,沒有正式公布。但可以確定的是HCFCs生產行業可以允許保留特殊用途和作為原料用途的生產線。”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岳潤棟告訴記者。
岳潤棟進一步解釋說,目前在我國生產的HCFCs有5種:HCFC-22、HCFC-123、HCFC-124、HCFC-141b、HCFC-142b。其中有些品種可以作為原料使用,比如HCFC-22做原料可以生產四氟乙烯產品,這種產品是允許的,而且現在國際社會比較鼓勵轉原料用途,所以HCFCs生產行業可以允許保留特殊用途和作為原料用途的生產線。
那么對于其他非原料用途的HCFCs生產企業來說,隨著淘汰大限的到來,又將面臨哪些嚴峻的考驗呢?
數據顯示,“十一五”末期,我國直接生產HCFCs的化工企業共有38家,其中,HCFC-22生產企業15家,HCFC-141b生產企業8家,HCFC-142b生產企業12家,HCFC-123、HCFC-124各2家,企業共有車間職工約5000人。
岳潤棟說,對于產品單一的生產企業,沒有產品鏈的延伸,沒有下游產品,就要面臨關、停、并、轉,即使既有原料用途的生產企業也面臨過剩產能的淘汰問題,這必然要涉及很多問題。如企業若關停和過剩生產裝置的淘汰,那么貸款建設存在還貸問題怎么解決?生產裝置投資建設的折舊費和回報怎么算?如企業若建新的生產線,那么技術、資金怎么來?此外,還有關于工人安置、再就業培訓費用等問題都要涉及對企業評估、補償的問題。
淄博魯軒工貿有限公司諸經理無奈地告訴記者:“我們企業一直專注生產HCFC-141b,規模比較小,如果轉產就要面對技術和資金困難;如果選擇停產,員工的安置問題、安置費用涉及面會更廣,費用更大。隨著淘汰時間的臨近,如何去做才能使企業損失最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除了HCFCs生產行業本身面臨巨大挑戰外,對于其上游產品也將受到很大影響。”岳潤棟告訴記者,以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HCFC-22為例,其上游產品三氯甲烷是消耗氯氣的一個重要產品,其生產不僅消耗氯堿工藝所產生的氯氣,且效益明顯。如果減少HCFC-22生產將帶來三氯甲烷的大量減產,繼而是氯氣的消耗就會減少,這對氯堿工業也是一個挑戰。
岳潤棟表示,目前對于HCFCs生產行業來說,困難重重,這需要國家從產業政策、資金支持、產品的準入門檻等指導該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目前,HCFCs消費行業淘汰計劃已經開始啟動,生產行業今年將啟動。環保部也在討論行動計劃、落實、安排等問題。但接下來協會還需進一步與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溝通,以確保既能按時完成淘汰任務又能維護行業和企業的正當權益。
消費行業:替代技術尚難如意
“消費行業涉及多個子行業,發展各不相同,想要盡快在這些行業里實現齊步走,全部完成淘汰目標挑戰巨大。”業內人士一致認為。
例如,PU泡沫行業是HCFCs在我國最大的消費行業,約有3500家企業使用HCFC-141b,這其中,年消費量超過75噸的大企業數量較少但占行業總消費量較大(企業數量約占3%,消費數量約占37%);年消費量在5噸至75噸的中型企業數量較多,消費量大(企業數量約占47%,消費數量約占58%);而年消費量在5噸以下的小企業數量占了50%、分布廣泛。中小型企業數量眾多是行業主要特征。因此,對于PU泡沫行業來講,淘汰HCFCs的最大困難就是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在技術、資金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非常有限,推動這些企業的淘汰步伐尤其困難。
而消費行業中XPS泡沫行業的特點是:一是行業新,企業數量多,企業對HCFCs淘汰的認識不足,觀望情緒濃厚;二是多數企業投資和技術門檻低,產品銷售競爭激烈,企業發展無序,管理水平低。因此,淘汰政策的涉及和執行難度較大。
除了呼吁針對各行業的特點和技術成熟情況,來確定不同行業淘汰政策,業內人士還指出,對于HCFCs的消費行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替代產品生產技術的發展。胡建信告訴記者,目前消費行業獲得2.7億元資金,選擇HCFCs替代產品的生產技術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首先是所有替代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終端產品應該是對臭氧層和環境無害,保證工人安全和健康;其次是優先選擇零/低GWP(全球變暖潛能值)的替代技術;最后是替代技術的費用是合理的,即環保、健康、安全、經濟性等方面均要達到要求。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HCFCs消費行業比較成熟的技術是一些含氟的替代品技術,如房間空調器行業替代技術有R410a產品生產技術;工商制冷空調行業替代技術有R134、R410、R404、R32產品生產技術等。但這些技術也存在著各種問題:一是雖然生產不破壞臭氧層,技術相對較為成熟,但溫室效應較高,對環境也有較大的影響;二是有的替代技術成本過高,性價比低,令企業難以接受;三是使用安全問題,比如替代技術之一的碳氫生產技術就存在易燃易爆安全問題;四是成本、安裝及售后服務的問題,如碳氫如何來更換,這必須為維修人員提供培訓。
對于種種替代產品的生產技術,業內專家呼吁,很多替代產品的核心技術和專利技術掌握在跨國大公司,國內缺少話語權。因此國家應加大支持力度,大力開發新型替代品的新技術和新產品,而不是在這些方面一味模仿國外技術,希望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科技部立項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另一個方面也希望能從HFC-23制冷劑的CDM項目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支持氟化工行業和骨干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替代產品和產業化生產技術,為加快HCFCs淘汰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