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第五屆山東地煉市場與發展峰會上獲悉,今年山東地方煉油企業新增產能將超過2000萬噸,年內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將超過1億噸。
“擴張產能幾乎成了山東地煉近兩年的大趨勢。”生意社成品油高級分析師李宏表示。據介紹,去年4月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要求2013年以前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地煉企業為避免觸及政策“紅線”而被關停或兼并,只得加快產能提升步伐。
目前,山東地煉企業幾乎都有擴建計劃,在卓創資訊調查的23家規模以上煉油企業中,有近一半有擴能計劃,且部分裝置已經在擴建中。這些企業有的是單純擴能,以規避國家200萬噸/年的政策“紅線”;有的則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品質,以增加煉油產品的環保性和盈利性。
部分產能已經在200萬噸/年以上的民營煉廠,為了繼續保持行業領先,也在擴張產能、延伸產業鏈。山東華星石油化工集團、山東東明石化集團今年分別會有一套6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投產,山東正和集團也要增加一套5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屆時,這3家煉廠的一次原油加工能力都將超過800萬噸/年。
卓創資訊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省地煉的一次煉油年加工能力已經提升至8270萬噸,而在2009年底這一數據為5600萬噸,兩年的時間內提升了近50%,呈現出加速擴張的趨勢,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在逐年上升。分析認為,未來五年山東地煉仍將繼續加速擴能,以適應經濟發展需求以及應對“油荒”的發生。
“山東是煉油大省,地煉企業云集,但是規模一直是地煉企業的心病。規模達不到一定水平,就可能被突如其來的政策‘卡脖子’,甚至被關停。”李宏分析認為。“雖然是迫于壓力,但進一步擴大產能也是地煉企業增強自身影響力和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策略,不僅能在淘汰賽中生存下來,還吸引更多資本力量、找到更多發展出路。”
山東地煉企業產能的提升,也使得原油供應和銷售渠道兩大困難更加明顯。山東省燃料油協會副秘書長余羽華表示,“現在地方煉油企業在國際上獲取燃料油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像俄羅斯、中東等地方,它們本身也在發展原油深加工裝置,整個產業鏈上可供加工的資源越來越少。”在他看來,山東地煉可以通過多種合作方式,更多地到海外市場去參與一手資源的競標。
與會的業內人士也表示,隨著地煉煉油規模不斷擴大,對資金和原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引入新的投資,建立新的合作模式,成為許多地煉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今后,隨著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及國際石油公司的深度介入,山東地煉產業格局將會產生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