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國內部分市場出現的中石化成品油質量事件,使得國內石油壟斷巨頭進一步采取了收緊措施。
日前,中石化銷售公司內部人士向有關媒體透露,在內蒙古等多個地區,中石油、中石化正在商討對外停止批發成品油,可能先在部分地區試點,為下一步在全國推廣做準備。
實際上,自2010年開始,中石化、中石油成品油對外的批發量出現縮減,而零售量卻有較大幅度增加。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中石化成品油零售量同比增幅達14.39%,批發量卻大幅縮減13.53%;2011年中石油在成品油零售市場份額達到39.2%,同比增加了0.8個百分點。
中石化、中石油的加油站一直保持增長,截至2011年底,中石化擁有加油站數量30121座,中石油去年全年新開發加油站1300余座,達到19362座,同比增長7.6%。 “兩桶油”對外停止批發成品油,一方面為賺取更多的利潤,一方面可以低價收購經營困難的民營加油站,形成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面壟斷格局。
“兩桶油”的這一調整措施,無疑會進一步強化其在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目前已上報國務院,新的定價方案實際上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兩桶油”的壟斷權力。
報道稱,該套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縮短國內油價隨國際油價變動調整的周期,加快調整頻率;進一步優化國內油價參照的一攬子國際原油價格,增加WTI為掛靠油種。此外,定價公式仍由國家發改委制定,但將達到公式條件的調價發布權交給第三方獨立機構,比如新華社,由其公布根據新定價公式測算出的變化率;如果到了調價窗口,石油公司將可根據定價機制進行相應調價。
方案實際上否決了成品油定價權的下放,國有企業自主定價將會導致壟斷進一步深化。但把調價發布權交由第三方意義不大,政府還得繼續扮演“挨罵”的角色。從此方案來看,成品油定價改革仍然沒有觸及減稅和國有企業的成本約束,改革將再一次流于形式。
高企的國際油價使中國通脹隱憂猶存,這令“兩桶油”壟斷問題顯得更為敏感。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譚雅玲認為,對CPI上漲影響最明顯的因素是國際油價的上漲。同時,現在考量通脹的指標已經不是需求,而是投資和投機。
譚雅玲表示,目前對CPI影響最明顯的因素是國際油價的上漲。因為國際油價直接關聯到中國難過的成品油價格,因而油價上漲一定會引發中國內地市場各項價格的連鎖反應。如果油價繼續飆升,今年的通脹情況并不樂觀,因為今年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比去年要大得多。
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表示,國際油價的上漲是推高CPI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曹鳳岐說:“國際油價上漲引起了國內物價的上漲。同時,國內包括金龍魚、福臨門等食用油的價格也有所上漲。這使得廣義上的食品價格推動了物價上漲。”他認為,目前影響物價的各種因素仍然較多,尤其是國際因素的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