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2007年12月5日,吉林市政府隆重舉行最具社會責任感大型評選活動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吉林石化公司被評選為“最具社會責任感的杰出企業”,總經理王光軍在論壇上發言,擲地有聲地表達了一個國有特大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堅定決心。
順著12月份走下來,我們看到吉林石化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所做出的一貫的努力:12月1日,吉林石化公司600個基層黨支部開展扶貧幫困“一加一”活動。12月6日,為緩解社會汽柴油緊張局面,吉林石化公司降低乙烯負荷,增加柴油產量。12月14日,吉林石化公司召開統戰人員座談會,聽取各界人士對公司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意見和建議。12月17日,吉林石化公司開始進行冬季和元旦、春節前安全生產聯合大檢查,進一步加強安全環保管理工作。12月20日,吉林石化公司通過中國石油股份公司節能節水型企業現場考核組檢查。12月29日,公司收到鐵東夕陽紅托老總院寄來的感謝信,對包裝制品廠黨委組織的“愛老、助老、敬老”大型活動表示感謝。12月31日,吉林石化公司被評為2007年度安全、環保兩項先進單位。
那么,究竟吉林石化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基石是什么呢?
24年前的一場10萬人大討論——多年的思想教育基礎
原吉林石化公司工會副主席于萬夫談到吉林石化公司的社會責任時激動地說:“吉林石化從來就不缺少社會責任,建廠50多年來,吉林石化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讓于萬夫感慨的是,24年前的10萬人大討論和上世紀80年代開展的全國學吉林石化活動。
故事要從24年前吉化污水處理廠一個名叫王鳳山的小伙子從冰窟窿里救出3個孩子講起。當時,王鳳山這個舍己救人的典型出現后,公司黨委在全體職工中開展了一場10萬人參加,歷時100天的“認識王鳳山”大討論,使吉林石化人的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
1988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開展了學吉林石化活動,緊接著,《人民日報》連續發表了7篇關于吉林石化的報道,掀起了“全國學吉林石化”的熱潮,吉林石化成為中國化工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吉林石化抓住這一機遇,在全公司廣泛開展了“吉化人形象”大討論和“我為吉化爭光榮”等主題教育活動。“大企業要做大貢獻”成為吉林石化職工響亮的口號。
20多年來,吉林石化開展思想教育的優良傳統始終沒有丟,公司始終把為國家分憂、為社會盡責作為教育內容之一。即使是吉林石化經濟處于最困難的時期,公司同樣把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放在首要位置,盡到一個國有特大型企業的責任。
員工認同的社會責任理念——堅實的企業文化基礎
2007
年12月31日,記者采訪時看到吉林石化給每個班組發放一本《吉化故事》,吉林石化把這本故事集作為傳統教育和文化傳播的教科書。
翻開《吉化故事》,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標題《創造“背山精神”的鐵人》,講述了一個叫王芝牛的廠長的故事。
那是1965年12月25日,吉林石化化肥廠廠長王芝牛從北京領回了1966年年產30萬噸合成氨的任務。面對艱巨的任務,王芝牛向化工部領導表示:我們廠背30萬噸的大山有困難,可是不背起這座大山,國家就更困難,咱這么大個廠,能讓國家作難么?不能!就是頭拱地也要背起來。
在王芝牛的帶領下,化肥廠人先抓“龍頭”一造氣,再抓“心臟”壓縮機,合成不放手,硝銨不放過,努力日產千噸氨。就在全廠奮力向年產30萬噸沖刺的時候,43歲的廠長王芝牛殉職在崗位上。1966年,公司提前7天完成了國家交給的生產任務。從此,吉林石化人的“背山精神”,就成了為國分憂、實干奉獻的代名詞。
在歷史長河中,吉林石化在不同時期、不同角度展現了吉化人為國分憂,為社會負責的大企業形象。
□馮立波姜振國
采訪手記:
企業精神是最堅實的基石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吉林石化職工中就廣泛流傳著“大企業要做大貢獻”、“我為吉化爭光榮”、“喝著上游水,想著下游人”等企業格言,直到今天,也一直是吉林石化員工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今天,吉林石化奉行的是中國石油統一的企業文化,踐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企業精神,更直接、更準確地道出了這個企業的社會責任觀。
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的是企業文化的氣息。一個有著為國分憂、為民分憂的光榮歷史的企業,它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弘揚光大,這個企業就必定是最具社會責任感的杰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