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峰值好比幽靈,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始終揮之不去。國際能源署原本預測石油峰值將在2040年前后到來,但從近兩年世界各地石油消費的情況來看,他們不得不調整了預期,認為石油峰值就在眼前。”中國石油峰值研究分會秘書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馮連勇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最近10年來,石油峰值這個話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論。再加上近兩年人們對碳排放、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關注,更引發了國內眾多學者的思考:在碳排放約束越來越大的后石油時代,作為能源消耗大國的中國該怎么辦?
常規石油峰值在2006年
石油峰值,源于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發現的礦物資源“鐘形曲線”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后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
陸上石油資源日益減少,我國開始探索海洋石油資源。5月9日,我國首座深水石油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正式在南海開鉆。圖為“海洋石油981”全景。 (CFP 供圖)
石油峰值派曾預測常規石油峰值在2006年出現,最大的常規石油產量為每天7200萬桶。國際能源署也承認石油峰值終將會出現,但他們以前的觀點是世界石油峰值將在2040年前后來臨。2009年8月3日,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卻表示:“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預期,能源危機逼近將給全球經濟復蘇構成危害。許多政府似乎并未意識到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預期,未來10年左右全球石油生產就可能達到高峰,這較此前大部分國家的預期提前了至少10年。”
一些石油公司也開始意識到石油資源的緊張。2009年2月19日,道達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馬哲睿(Christophe de Margerie)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老油田(如北海油田)的產量遞減率將明顯加快,世界石油產量將很難達到0.89億桶/天。由于金融危機和油價的影響,道達爾公司在對2015年石油產量預測值的基礎上減少了至少400萬桶/天。石油峰值就在眼前。”
目前,全球的很多油田都在使用最新采油技術,以達到二次開采甚至三次開采。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六采油廠的三元復合驅技術成為了三次采油的重點技術。圖為第六采油廠試驗大隊人員正在查看石油外輸流量。 (本報記者 趙鳳莉 攝)
馮連勇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1980年全球石油產量約為30.9億噸,經過26年爬升至2006年的39億噸,至2011年才接近40億噸。
“盡管其間油價出現過較大攀升,也未能刺激石油產量大幅增長。因此,不管人們是否承認,世界石油產量早在2006年之后就已經進入了峰值平臺期。”馮連勇說,很多不承認石油峰值已到來的人其實是拓寬了“石油”這個概念,加入油砂、油頁巖、液化天然氣等資源,讓“石油”變得更加廣義。也就是說,2006年之后所增加的石油產量,有相當一部分是“變”出來的,是用非常規手段“造”出來的石油。
氣候問題加劇峰值出現
馮連勇還認為,石油峰值的來臨不單是因為資源日益枯竭,氣候變化和對碳排放的約束也是原因之一。
據了解,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署生效,到2007年“巴厘路線圖”通過,再到2009~2011年相繼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坎昆氣候變化大會和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碳排放問題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將來不可避免地成為化石能源生產的制約。
最近10年來,石油峰值這個話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爭論。圖為國內專家學者組織召開的一次世界石油峰值研究進展討論會。 (袁鋒 攝)
有專家指出,化石能源的生產過程不僅會造成碳排放問題,同時也會造成其他環境問題的出現,如破壞野生動物棲息處,運輸及煉化過程的燃料泄漏,化學物質如砷、鎘、汞等對人和動物健康的影響等。
國際能源署去年發布報告《世界能源展望》認為,要滿足在本世紀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全球在2020年前的碳排放量必須達到峰值。換句話說,要想使地球適宜人類居住,就必須控制化石能源產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石油資源不可能還像以前那樣無節制地開采,必然會進入一個緩速增長甚至產量下降期。”馮連勇說。
一些專家認為,從2006年開始,全球已進入后石油時代。 (馮連勇 供圖)
不僅石油如此,峰值現象還在擴展,正向其他化石能源領域發展。全球眾多的學者都認為其他化石類峰值也是客觀存在的,并正在加速到來。2007年,美國的一位專家就提出過全面峰值的概念。有專家還預測,天然氣峰值是2020年來臨,化石能源峰值則是在2030年左右全面來臨。
后石油時代已顯現危機
“隨著石油峰值的到來,全球也開始進入后石油時代。”馮連勇認為,這個時代有如下特征:第一,石油產量已經處于高峰平臺期;第二,能源投資回報值不斷降低;第三,油價高啟且劇烈震蕩;第四,很多國家和公司已經開始制定各種行動措施應對石油峰值。
或許“后石油時代”這一概念太過學術化,不好理解。但近年人們從包括我國石油行業在內看到的一些現象,已經帶有后石油時代的典型特征。
一是油田已經或即將變成戰場。世界對石油資源的爭奪更激烈,往往以戰爭的形態表現出來。利比亞、蘇丹、敘利亞等石油產地子彈在飛、炮彈在轟鳴;伊朗戰爭陰云密布,也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甚至連多年平靜的我國東海、南海地區,也因油氣田的發現而變得火藥味十足;石油運輸通道,如霍爾姆斯海峽、馬六甲海峽正成為眾矢之的。
二是油田已經變成“化工廠”。全球的很多油田已經由最初的自然開采,發展到往油田注水開采,再到注化學品開采,且注入的化學品由一代,發展到二代、三代,注入化學品的量也越來越大,并由此產出大量非石油液體。許多專家不得不承認,油田已經漸漸變成了“化工廠”。
三是油田已經成為垃圾場。現如今的油田,廢棄物、垃圾、化學品隨處可見。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使奧巴馬“心碎”,讓美國環境“受傷”。時隔不久,我國渤海灣2011年發生的溢油事件,使渤海灣大面積遭受污染,讓國人對海洋油田環境安全產生疑慮和不安。
一些專家認為,后石油時代的到來,我國或將遭受更加嚴重的圍堵,化石能源資源短缺將會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獲取國外資源難度加大,各種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
應對還需“新老”能源并用
那么,面對石油峰值的到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如何迎接挑戰?
馮連勇認為,當務之急是我國應重視加強對石油及能源峰值的研究,特別是要結合我國國情研究石油資源及其他能源的變化趨勢,密切跟蹤國際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國還應加大對石油峰值的宣傳力度,動員社會各方及早認識到石油峰值帶來的嚴峻挑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減緩城市化發展速度,提高GDP質量,由以往追求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軌;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實現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制定出油、氣、煤等能源資源的危機應急預案,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將石油危機、能源危機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在常規石油峰值問題被確認之后,非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產量近年來增長較快。比如,近年來加拿大的油砂產量快速增長,美國的頁巖氣產量也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美國頁巖氣的產量已經超過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1/3,美國花旗銀行甚至還預測美國將來要出口石油。”馮連勇介紹說。
還有專家認為,石油峰值的到來,對石化行業雖是挑戰,但也是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高級顧問曹湘洪就石化行業應對后石油時代提出了六點建議:
一是要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潛力。我國包括大慶在內的一些老油田,運用新技術還有較大的開采潛力。我國的石油采收率一般為30%,比較好的也就是40%~50%,怎么樣才能提高地下石油的采收率,這需要科技工作者努力攻關去解決問題。
二是大力開發節油新技術。我國對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利用效率比日本等發達國家低出許多,在節油、節能方面還有很大空間,大有文章可做,這就需要不斷研究節油、節能新技術。
三是向深海要石油,加大對南海地區石油的勘探和開采力度。南海像另一個波斯灣,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但我國在南海的石油開采才剛剛起步,比周邊國家動作晚了幾十年,我們要在南海建設“海上大慶”。
四是大力開發生物質能源。我國是農林大國,把秸稈變成油,把水堿變成酒精,開發生物燃料的前景廣闊。這些方面我們正在探索,但力度遠遠不夠,需要加速。
五是大力開展利用油頁巖等非常規石油資源。我國還有很多的非常規石油資源,包括油頁巖、油砂瀝青等,這些非常規石油資源的開發,可以部分彌補我們國家的石油供應不足。
六是開發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技術,減少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目前,我國煤制油、煤制天然氣已經實現產業化,在這些領域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