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化行業經濟下行,化工裝備市場愁云慘淡的大背景下,近日傳出的一則消息引起了煤化工裝備行業的關注:張家港化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獲神華煤化工項目大單——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超限設備制造。消息在煤化工裝備行業內不脛而走,并引來眾多其他裝備企業的關注。他們認為,中國的煤化工一直是發展的熱點,相應的裝備制造自然也市場需求大,前景廣,一旦打開這塊市場,企業業績必將得到提升。那么中國的煤化工裝備市場到底有多大?進入煤化工裝備制造市場是不是一定能賺大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
“城外”
看起來很有錢, 我們想進來!
可以說是煤化工發展的炙手可熱造就了眾多裝備制造企業對煤化工裝備制造的趨之若鶩,這是記者在采訪中的第一感受。
裝備的大型化對企業在安裝、運輸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為在寧夏寶豐能源150萬噸/年甲醇項目施工現場,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公司的施工人員正在實施氣化爐吊裝。 (郭志寬 攝)
“國家發改委共收到全國各地上報的104個煤化工項目,如果申請項目全部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投資規模將高達2萬億元。”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日前對媒體的陳述讓裝備制造企業興奮起來,很多證券公司也連連發表評論,認為這些上報項目如果能投資到位50%,那么“十二五”期間煤化工裝備需求也將超過5000億元,煤化工裝備將成為未來幾年煤化工產業發展中最大的受益板塊。
石油和化工規劃院石化處副處長鄭寶山則保守地向記者估計,到“十二五”末,有可能被批準的煤制天然氣項目有5~6個、煤制油3個、煤制烯烴5個,加上地方審批的項目,投資至少達到3000億~4000億元,而裝備投資約占煤化工項目總投資的50%,因此相應的裝備投資也要有2000億元才能跟上項目的建設。
目前,參與煤化工項目大型裝備制造的企業,幾乎都在項目所在地設立了現場制造基地。圖為在內蒙古包頭的一家大型裝備企業的現場制造加工車間。 (本報記者 張興剛 攝)
動輒上千億元的市場藍圖,吸引了幾乎所有的裝備制造企業,記者發現很多企業的規劃中,或將煤化工裝備作為重點開發市場,或已經擴大加工能力準備進入煤化工市場,河南、山西、山東、遼寧等地的不少裝備制造企業,都在試驗加工煤化工的龍頭裝置——氣化爐。
中國發電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電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業之一的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就把氣化爐作為“十二五”期間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對德陽制造基地的熱處理爐、行車等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安裝了專用進口焊機,以滿足氣化爐產品生產制造的需要。企業7月12日為兗礦集團內蒙古榮信化工有限公司制造的首臺水煤漿氣化爐出廠,被該公司看成是進入煤化工高端市場的開始。
“城內”
這里也挺苦, 你們想好了?
投入多,風險大
——不是誰都可以干
針對眾多裝備制造企業瞄向煤化工領域進行擴能改造,在煤化工裝備制造行業中頗有名氣的大連金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董樹森表示出了疑惑,“我實在看不明白,這個行業怎么一下冒出這么多企業?”他表示,現在很多用于煤化工的大型設備都需要現場制造,現場制造是企業能參大型煤化工項目的競爭手段和能力,但現場制造對企業的要求很高,需要企業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沒有兩三億元是建不成現場制造基地的。”董樹森告訴記者。
近年來,煤化工項目的大型化趨勢也促使裝備走向大型化。圖為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為神華寧煤集團甲醇制烯烴項目建造的MTP反應器。每臺反應器的直徑達11.7米,凈高33米。(本報記者 張興剛 攝)
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元生也有同感,他告訴記者,為了迎接煤化工需求高峰,公司從2009年就開始投入四五億元,建設大型及特種材質壓力容器生產線,新增大型及特種材質壓力容器8萬噸生產能力,使公司在“十二五”期間裝備制造能力增強。他們剛獲得的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訂單目前就是在新廠房加工制造。
“煤化工裝備制造投入大,如果企業現在開始投身這個行業,等建成時候,一輪需求高峰過去,就沒有市場了,廠房可能閑置,大筆投入不就打了水漂么?風險太大了。”徐元生說。
采訪中,記者發現,資金一次投入大、流動資金占用量大導致承擔風險高等現象是眾多正在從事煤化工裝備制造企業的共識,也是他們不能理解為何有大量企業進軍煤化工裝備的原因之一。
要人才,要技術
——不是有錢就能干
除了在前期基礎建設中的大量投入,在人才上的培養投入也是煤化工裝備制造行業的特色之一。化學工業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趙清萬總工程師表示,做大型煤化工裝備制造,人才體系是個門檻。趙清萬說,大型裝備制造不僅需要硬件,也需要人才體系的積累,因為大到設計,小到安裝,每個環節都需要有經驗的員工。新建企業可以把某一方面的人才聘過去,但是不可能把一套技術班子都聘來吧。
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核容事業部銷售經理唐慶寧的觀點和上述一致,他認為,煤化工裝備制造人才體系的建設需要時間的積累,這個行業對工人要求高,即便一個技術工人,也需要2~3年的成長期。
制造難度大則是煤化工裝備制造企業的另一感受。記者了解到,煤化工裝備大都制造難度較大,特別是與傳統的煤化工相比,新型煤化工設備更為龐大復雜,制造、焊接、運輸、安裝難度大、精度要求高,因此對制造企業的要求也更高。
例如,煤化工的核心設備氣化爐。記者在山西大同同煤廣發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看到的殼牌氣化爐,殼體總長57米,整體重量1200多噸,內件焊縫總量為384條,需射線探傷的焊縫數量達320條。
說起氣化爐的制造難度,蘇州海陸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核容事業部銷售經理唐慶寧向記者介紹,海陸重工制造的KBR氣化爐,凈重達1000多噸,該設備由混合區、提升管、旋風分離器等13段組閉環組成,精度要求最高的地方只允許正負6毫米的制作誤差,公司采用3D激光測量儀進行全過程尺寸跟蹤,保證了制作精度。而且,KBR氣化爐斜接管數量多,口徑大、壁厚大、并且偏心斜交,為此公司開發了相貫線切孔技術、大型筒節鍛造模壓技術、厚壁筒體焊接技術,解決了厚壁筒體鍛造、成型、開孔、焊接等一系列制造難題。“沒有之前在這個行業積累的技術基礎,我覺得很難完成這樣的項目。”唐慶寧說。
張家港化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神華集團包頭煤制烯烴項目制造的核心設備——第二丙烯精餾塔也是一個考驗技術的裝備。談起這個直徑7.6米,重1500多噸,高102米的大塊頭,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劍介紹,整個裝備的制造歷經了7個多月,制造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各段空中組對的直線度保證以及長時間的高空作業。
另一個重要設備——加氫反應器是煤直接液化的核心設備,內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責任總工程師林惠鶴向記者介紹,加氫反應器通常在溫度400℃,壓力16MPa~18MPa的高溫高壓環境下工作,對材料強度、高溫強度、沖擊性能、抗氫脆等要求苛刻,屬于高溫高壓設備。它不僅直徑、壁厚和重量均屬特大型,而且是采用抗拉強度高又同時耐熱,難以加工的特種鋼制造。
據了解,神華煤直接液化項目的加氫反應器單臺重量就達2044噸,其制造企業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開發出材料冶煉的成分范圍控制技術、超大筒節轉角度鍛造技術、超大超厚筒節鍛件熱處理技術、超大超厚加氫反應器現場組焊等技術,才將其制造成功,這也是國內首次商業化的煤液化反應器。林惠鶴告訴記者,為吊裝該反應器,神華當時從荷蘭租來世界上最大的吊裝能力為3000噸的吊車,從起吊到全部吊起就位用時9小時。
重經驗,看業績
——新生力量不好干
“煤化工裝備制造,可不是誰都能干的。”石油和化工規劃院石化處副處長鄭寶山向記者談起國內煤化工裝備制造的現狀時,這樣告訴記者。他介紹說,現在煤化工都是大項目,企業通常要求選擇有經驗的制造商,像核心的氣化爐更是不敢讓沒經驗的做,出現問題,再換廠家做,太耽誤工期。
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技術顧問唐宏青向記者強調,煤化工企業在上大型煤化工項目時,由于花費較大,對設備制造商的選擇特別謹慎,不是誰便宜讓誰制造。因為采用質量不過關的設備,損失的費用不僅是一個設備,開停車一次的經濟損失就很大。因此,煤化工企業選擇設備供應商,要看對方是否有業績,是否做過復雜設備。有信譽,有實力,廠大、人多的制造企業會更受青睞。
董樹森告訴記者:“沒有大型裝備制造經驗,不了解煤化工項目,新進入煤化工裝備制造行業的企業的確有難度,一是業主不敢給訂單,二是當前煤化工裝備制造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市場格局,誰能加工,大家心里都有數。”
他們的觀點得到了市場的驗證。記者發現,煤化工裝備制造市場已經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市場格局。目前我國能制造氣化爐、換熱器、加氫反應器、壓縮機等大型煤化工裝備,并在“十一五”期間取得較好業績的企業僅有中國一重、張化機、海陸重工、沈鼓、陜鼓等10家左右。這些大企業憑借在“十一五”參與過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等煤化工示范工程的業績占有經驗、品牌等優勢,在“十二五”大型煤化工裝置建設中高歌猛進,連接訂單。像張化機、海陸重工再次獲得神華寧煤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訂單,張化機中標設備共49臺/套,其中反應器類6臺/套,塔器類13臺/套,儲罐類16臺/套,分離器類14臺/套;海陸重工中標設備共70臺/套,其中塔器類27臺/套,儲罐類39臺/套,分離器類4臺/套,合同總金額約3.2億元,而且這些廠家還出現業主排隊定貨、駐廠催工的現象。
而在新進入煤化工領域的的裝備企業卻是另一番冷清,氣化爐、反應器等大型裝備訂單難攬,一位曾經在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工作過,現在進入一家新煤化工的裝備企業工作的銷售經理,跑市場20多天回來后,只拿回來200萬元的訂單,他向記者感嘆道:“原來在哈鍋,這些小設備連看都不看,根本不做,而現在只能做這些了。”
采訪接近結束時,記者更是聽到了這樣的聲音:在“業績為王”的煤化工裝備市場,一些新建企業為了要業績,要經驗,甚至提出為煤化工企業免費做氣化爐,但都沒有換來煤化工企業的半點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