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的發展速度跟不上,無疑也將給合成橡膠新增產能的釋放帶來壓力。圖為在今年5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廣饒)國際橡膠輪胎暨汽車配件展覽會上,一位參觀者在某企業輪胎展位前駐足。 (本報記者 謝忠設 攝)
“合成橡膠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在日前由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和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聯合舉辦的2012合成橡膠及熱塑性彈性體發展論壇上,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秘書長齊潤通直言不諱地說。經歷了“十一五”快速增長、產需兩旺的黃金時代,產能、產量、消費量和進口量在2011年均達“世界第一”的合成橡膠產業,緊接著又面臨生產能力過剩、原料緊缺、下游需求競爭激烈的挑戰,亟須尋找破解之路。
產能過剩已經顯現,裝置新建熱潮何時休?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合成橡膠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生產裝置的快速擴建,多種所有制企業投資合成橡膠產業,臺資和外資、民營企業開始大踏步進入該行業。”齊潤通說。
據介紹,由于國內合成橡膠市場需求強勁以及乙烯工業為合成橡膠提供原料能力的增長,“十一五”期間,我國合成橡膠主要品種產能從2005年的133萬噸上升到2010年的282萬噸,新增產能149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5.6%。但由于受到世界經濟大環境、國內市場及丁二烯原料支撐等多種因素影響,合成橡膠產量卻低于產能的增長,大量裝置產能沉積。
“全行業裝置能力利用率從2008年84%下降到2011年78%,這意味著在2011年339萬噸的產能中已有75萬噸裝置能力閑置。在‘十二五’期間,這種產能沉積、裝置閑置的勢頭還在惡化,目前合成橡膠各個品種幾乎全部產能過剩。”齊潤通告訴記者。
據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院長梁愛民預測,根據現有裝置生產運行及建設情況,至2012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合成橡膠總產能將達到474萬噸,同比增加40.5%。
據2011年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建和計劃的合成橡膠投資項目有數十個,總能力達350萬噸以上,加上“十一五”全行業282萬噸的產能,2015年前后我國合成橡膠裝置總能力可能達640萬噸以上。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合成橡膠裝置能力(包括合資的關聯企業)將達215萬噸和133萬噸,地方和民營企業裝置能力將達190萬噸,外資臺資企業裝置能力將達107萬噸。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楊秀霞也預計,民營企業將是“十二五”合成橡膠新增產能的主要力量,年均增速在40%以上,而中石化、中石油及涉外企業的年均增速也在10%以上;異戊膠、乙丙膠、丁基膠年均增速均在45%以上,順丁膠及丁腈橡膠的增速在20%以上,丁苯膠的增速也在10%以上。
“實際上,因為各地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仍處在編制和落實中,國內合成橡膠裝置的規劃數據還處在動態變化中。640萬噸總產能已經是一個相當保守的預計數字。”齊潤通說。
近幾年,國內的合成橡膠產能持續增長。圖為天津陸港石油10萬噸/年丁苯橡膠工程裝置外景。(本報記者 曲照貴 攝)
上游發展難以跟上, 擴產所需原料哪里來?
合成橡膠裝置熱火朝天地擴張,但上游丁二烯、苯乙烯、異戊二烯等原料的生產能力卻難以實現同步增長,這或許將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桎梏。
丁二烯是生產合成橡膠的最主要原料。“十一五”期間,隨著一批裂解碳四生產丁二烯和裂解碳五全餾分分離生產異戊二烯大型裝置的建成,合成橡膠產業的發展獲得了一定的原料支撐。但隨著合成橡膠產能擴張腳步的加快,丁二烯供應開始出現持續緊張。
據中國石化齊魯分公司高級工程師于國良統計,2011年我國的丁二烯產能為246.4萬噸,2012年丁二烯產能預計增加90萬噸,而即將投產或已開工建設的下游裝置對丁二烯的需求增量將達到146.9萬噸,需求增量是供給增量的1.6倍。“未來幾年,新增丁二烯產能的釋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供應緊張,但是總體供應偏緊的局面將不會改變。”于國良說。
齊潤通也表示,根據合成橡膠的擴張速度,到2015年僅該行業所需丁二烯就要330萬噸,實際缺口量為36萬~46萬噸。
苯乙烯是生產丁苯橡膠、SBS和SIS的主要原料,同樣也將長期存在供不足需的情況。據于國良介紹,2011年苯乙烯產能出現放緩跡象;2012年新建項目也不多,包括巴陵石化公司12萬噸/年、新浦化學(泰興)有限公司32萬噸/年和吉林石化32萬噸/年苯乙烯生產裝置。
于國良預計,2012年我國苯乙烯表觀消費量將達到660萬噸左右,自給率或可達到60%;2015年苯乙烯消費量將達到950萬噸左右,自給率將接近69%。
異戊二烯則是生產SIS、異戊橡膠和丁基橡膠的主要原料。據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橡塑研究部首席專家仲偉科分析,盡管目前異戊二烯產能可以滿足下游需求,而且燕山石化、吉林石化、蘭州石化、新疆天利、江蘇金浦和福建煉化等企業都有新建裝置的計劃,但是隨著“十二五”合成橡膠產能的擴張,異戊二烯供應偏緊的情況也將出現。據他預計,2015年我國異戊二烯需求量為25萬噸,產量18萬噸,自給率將下降為72%。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目前我國合成橡膠產業已經形成了跨國化企、兩大石油公司和民企三足鼎力的局面,但中石油、中石化在原料上具有明顯優勢,民營企業不能不考慮可能存在的原料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風險。
下游市場競爭加劇, 新上項目產品哪里去?
合成橡膠產能快速擴張,那么下游需求是否也將同步增長?對此,業內專家向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近幾年下游市場需求的增速將遠遠低于合成橡膠產能擴張的速度。
2011年2月,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發布《橡膠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綱要》,預計到2015年國內的合成橡膠需求量為469.5萬噸(其中異戊橡膠和杜仲膠分別為45萬噸和5萬噸),需求總量增加138萬噸。
“469.5萬噸這個數字是綜合下游企業和市場情況預計的結果,相對比較靠譜。這明顯小于屆時640萬噸的產能數字。”齊潤通說,“即使我們樂觀一些,假設‘十二五’國內合成橡膠表觀消費量能夠按年均7%的速度增長,需求量也就增加153萬噸,合成橡膠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經在所難免。”
“現在很多企業搶著上項目,主要是因為看到‘十一五’合成橡膠需求快速增長帶來的市場空間和利潤,但是‘十二五’受經濟大環境和合成橡膠供過于求的影響,情況顯然不會一直樂觀。有的企業看到我國每年進口100多萬噸的合成橡膠,就認為可以與進口產品搶占市場,其實情況未必如此。”楊秀霞說。
楊秀霞告訴記者,我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合成橡膠,包括一般貿易、來料加工和保稅區轉儲等方式,有些領域我國合成橡膠企業很難涉足。而且國外進口產品在品種、標號、質量等方面相比國內產品還有一定的優勢,短時間內難以被國內產品取代。
“2011年,盡管來自其他多數國家的合成橡膠進口量均有所下降,但來自美國的進口量卻與上年持平,因為從該國進口的合成橡膠產品多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楊秀霞告訴記者。
事實上,國外很多合成橡膠企業也瞄準了中國市場,有意與國內企業展開競爭。“就拿丁基橡膠來說吧,世界新建裝置將全部落在亞洲,除了中國外,新加坡、沙特等國都將有新增產能,全球整體供大于求。與國內裝置相比,沙特具有原料優勢,生產成本低;而2010年中國與東盟組建的自由貿易區啟動后,從新加坡進口合成橡膠產品是零關稅,這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文榮說。
危機四伏形勢嚴峻, 產業突圍之路在何方?
面對原料供應偏緊、產能過剩嚴重、下游需求市場變化的不利局面,我國合成橡膠產業又該如何發展?
“今后幾年,供大于求的合成橡膠市場不可避免地將面臨激烈的競爭。既沒有原料優勢,也沒有技術優勢,還沒有自用市場的合成橡膠企業將很難生存,因此要提早有應對措施。”齊潤通說。他建議,合成橡膠企業應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牌號,提早進行市場培育;大力推進節能降耗,降低生產成本;企業間要加強橫向聯合,提高競爭力;同時慎重上馬新的合成橡膠項目。
梁愛民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合成橡膠工業將進入產能過剩的發展階段,生產裝置的預期收益壓力將增大,但對于下游企業及整個產業鏈是個利好,應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歐盟環保法案及輪胎標簽法規的實施,給外向型輪胎企業帶來了產品升級的壓力和機遇,也給具有一定技術儲備的合成橡膠生產商帶來了新的機遇。
“生產裝置多功能化、產品性能差別化、生產工藝環境友好化是當前合成橡膠產業的發展趨勢。生產企業應針對下游市場的消費特點,積極進行前瞻性和加工應用研究,開發專用牌號,利用差別化的產品保障市場占有率,擴大盈利空間;加強鹵化丁基、溶聚丁苯、稀土異戊等膠種的技術開發;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以及產品應用技術開發。”梁愛民如是說。
針對產能過剩的情況,梁愛民認為,我國合成橡膠產業應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現有裝置布局、技術水平和規模、原料資源情況以及產品目標市場的定位,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具體地說,應適度控制ESBR、BR、SBCs生產規模;充分利用乙烯裝置副產碳五資源發展IR;加快發展EPDM;有序發展IIR和HIIR;有序發展Nd-BR,逐步實現Ni-BR的更新換代;加快發展SIBR和間歇聚合SSBR。
在丁基橡膠領域,周文榮認為,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比,我國在技術和經營經驗上存在明顯差距,需要在技術層面上進一步完善與提高,將鹵化丁基裝置盡快建設好,同時擴展丁基橡膠的產品譜,擴大其在橡膠工業制品中的市場份額。
中國石油蘭州化工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晶認為,目前國內特種高性能丁腈橡膠產品缺乏,國民經濟各行業對高性能丁腈橡膠需求迫切,應完善羧基和預交聯丁腈橡膠技術及新產品開發,加快丁腈橡膠的納米改性、共混或共沉、多元共聚及功能化以及丁腈橡膠的氫化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
中國石化吉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關穎表示,以改善下游制品加工性能、降低下游加工成本等為目的的各種新結構乙丙橡膠、改性乙丙橡膠、專用乙丙橡膠應成為乙丙橡膠新產品的發展趨勢。此外,我國還應加快新產品的研究,同時加強對各種改性、共混、并用技術的開發研究,為乙丙橡膠應用拓展新領域,開發新市場。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燕山分院高級工程師崔小明還認為,目前,我國氯丁橡膠生產工藝還比較落后,采用的電石乙炔法工藝,在物耗和能耗、安全生產、環境污染、品種質量等方面,與同為電石乙炔法的日本電氣化學相比,處于明顯的落后狀態,僅電石單耗就高出1/3。為此,我國氯丁橡膠企業應加大科技投入,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降低消耗和成本,提高乙炔利用率,注重羧基乳膠、共聚合成膠等功能性乳膠的開發,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在日前舉辦的2012合成橡膠及熱塑性彈性體發展論壇上,國內企業代表與業內專家就合成橡膠產業發展中的諸多問題進行了討論。(本報記者 徐巖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