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9月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反傾銷調查。對此,很多企業表示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
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在美國之后,歐盟對華光伏電池反傾銷立案,預示著中國光伏的主要外部市場再被掃蕩,加之內需不振,中國光伏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企業一方面要抱團積極抗辯,同時急需尋求轉型生存之道。
失望之外意料之中
按照歐盟的規定,立案后60天到9個月時間內,歐盟委員會將作出初裁。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此發表談話表示,盡管中方多次呼吁通過磋商合作化解光伏產品貿易摩擦,但歐盟委員會仍執意發起反傾銷調查,中方對此深表遺憾。
眾多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對歐盟正式立案的結果很失望。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沈揚子說,在立案之前,我們都在配合政府及商會積極與歐洲各國斡旋協商,加之默克爾訪華表示出的積極態度,讓我們覺得還是樂觀的。不過按歐盟的機制,23個成員國中要14個完全不支持才不會立案,看來還是沒有達到效果,我們比較失望。
有專家認為,歐盟立案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主任陳惠清說,從以往案件來看,如果案件已經進入程序,就不會因為外交口徑而改變立案。何況德國只是歐盟的一個成員國,并不能代表歐委會,也不能改變整個案件的走向,立案也是國家間政治經濟角力的考量。
光伏企業面臨“寒冬”
在面臨歐美市場關門、新興市場仍待成熟及國內內需不振的三重壓力下,中國光伏企業面臨更加殘酷的“寒冬”。
沈丹陽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滯緩,各國光伏產業都出現了企業經營困難、破產倒閉等現象,中國也不例外。中歐光伏產業是一種相互依存、互利合作關系,限制中國光伏電池產品,將傷害中歐雙方產業的利益。
有業內人士認為,歐盟正式立案帶給中國光伏最直接的打擊就是又將有一批光伏企業倒下,特別是那些中小企業,在劫難逃。
深圳中電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光伏業務部副總經理梁俊民說,中小型廠家的主要市場就在歐洲,歐盟大門關閉后一些企業將會面臨資金鏈供應斷裂,新興市場購買力又不夠,加上國內的各種補貼政策難以覆蓋中小企業,估計30%左右甚至更多的光伏企業會因此倒閉。
沈揚子表示,歐盟對華反傾銷后,對企業的影響很大,因為阿特斯的歐美市場份額占市場總額的50%以上。而如果我們采取規避貿易壁壘的手段在國外建廠,又會因為當地的人力成本高等因素導致產品的成本上升。
抱團積極抗辯應訴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歐美的“包圍圈”,中國的光伏行業不能坐以待斃,需要團結起來積極抗辯應訴。
中山大學太陽能系統研究所副所長洪瑞江說,中國企業一是要通過行業協會團結起來尋求應對辦法,二是要通過政府的相關部門積極應訴和抗辯,在歐盟做出關稅初裁之前尋求協商,爭取讓歐盟在關稅額度上做出一定的妥協。
廣東省太陽能協會常務副會長鄭樂朋也表示,中國企業的抗辯和反訴是一定要做的,這是雙方貿易摩擦導致的不得已選擇。中國企業如積極抗辯,會取得一定的反制效果;應該爭取對方在反傾銷稅的額度和實施時間上作出調整。
除此之外,中國企業為了更長遠的生存和發展,自身需要考慮積極轉型,開拓產業鏈條,在市政建設和民用生活中開發并推廣光伏產品。
深圳市海納通太陽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董永春說,企業生產電池組件的利潤已經下降了150%-250%,再加上國外市場的大大縮減,我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現在公司生產了太陽能路燈、太陽能交通產品及太陽能充電器等應用產品,應用產品的利潤目前預計可達到40%,應該能彌補一些損失,維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