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中國國際煤炭加工利用及煤化工展覽會上,不乏油企的身影。圖為延長石油搭起的大型展臺。(CFP供圖)
近日,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石化)宣布成立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稱長城能源),專業化發展煤化工業務。消息一出,業內反響強烈,分析人士認為,在國家發改委正對接近萬億元的煤化工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的背景下,中國石化此舉明顯是要大舉進入國內煤化工產業。那么中國石化是如何規劃其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此舉對其自身發展有何意義?對國內煤化工產業會產生什么影響?其項目得到發改委審批的成功率又有多少呢?對此,記者進行了調研采訪。
蟄伏布局 搶食煤化工萬億元商機
按照中國石化的規劃,新成立的長城能源將作為中國石化旗下發展煤化工業務的唯一平臺,負責中國石化煤化工業務投資和經營,組織協調煤化工項目建設,對煤化工業務進行專業化管理,業務范圍主要包括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煤炭轉化和相關化學品生產等業務的投資管理等多個領域。力爭用8~10年時間發展,使中國石化成為我國煤化工領域的行業領先者,在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上走到世界前列。
但在業界看來,長城能源的揭牌不過是中國石化多年蟄伏布局煤化工產業的現身之舉。事實上,這家石化巨頭試圖延伸上游觸角的“野心”早已凸顯。
2007年,中國石化曾在新疆登記了350平方千米的煤炭區塊,區塊煤炭儲量預計在150億噸左右,但此后并未傳出任何大動作。
2009年,此前幾度傳言要進軍煤化工領域的中國石化于當年3月購買了國外中試階段煤制油的技術和設備,業界當時認為這是其向煤化工產業邁出的第一步。
業內人士指出,此后,中國石化雖未停止對煤化工產業的嘗試,但受技術與設備瓶頸的制約,在該領域的作為仍舊乏善可陳。
到2011年10月,中國石化旗下分公司中原石化年產60萬噸的甲醇制烯烴項目開車一次成功,標志著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甲醇制烯烴工藝(S-MTO)成套技術步入產業化。
中國石化在煤化工技術方面的突破,讓其在煤化工產業的發展上有了堅強的技術依托,步履也明顯加快。
2011年11月,中國石化與河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補充協議,將與河南煤化集團合資建設年產180萬噸的煤制烯烴項目,投資總額約為210億元。
同年,中國石化在貴州的“煤電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年產60萬噸聚烯烴項目開工,該項目包括煤炭基地建設和分三期建設的煤化工產業項目,總投資610億元,其中煤化工項目投資520億元。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石化計劃中的六大煤化工基地中,內蒙古、新疆、貴州、安徽、河南5個煤化工項目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中,中國石化已計劃在新疆準東上馬年產8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同時建設新粵浙和新魯煤制天然氣管道項目。新粵浙管道擬投資1590億元,年輸氣能力300億立方米;新魯管道擬投資860億元,年輸氣能力同樣是300億立方米。
“因此,中國石化整合現有煤化工資源、組建新公司加速推進煤化工布局已成水到渠成之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而就在長城能源成立后不久,中國國電集團宣布已與中國石化集團簽署煤電化一體化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通過組建合資公司的方式,開展煤礦項目、熱電項目、煤基多聯產化工項目等方面的合作。
中國石化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郭衛軍則表示,中國石化發展煤化工不會直接介入煤炭生產環節,而是與煤炭企業聯合成立合資公司或部門,這也是企業未來煤化工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戰略轉移 有益自身具有積極意義
對于中國石化此舉,中科合成油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唐宏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了中國石化進軍煤化工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對煤制烯烴感興趣,這也是中國石化興趣最大的一個領域。作為石腦油的下游產品,現在國內一年要進口700多萬噸聚乙烯,加上聚丙烯,聚烯烴的進口總量已達1000多萬噸。因為其售價高,缺口又大,又是中國石化的主打經營項目,中國石化一定會想辦法擴大其在這方面的優勢,所以在進入煤化工領域時首先就盯在了煤制烯烴這個項目上。
其次是對煤制油很感興趣,而且僅次于煤制烯烴。2009年中國石化花費2000萬美元從美國買回來一套試驗裝置,放在寧波鎮海,進行費托合成(間接液化)試驗。他們之所以進軍煤制油,因為目前國內柴油消耗量太大,2011年國內生產的柴油總量為1.66億噸,需要4.5億噸原油。目前國內每年進口的原油量已達2.5億噸,而且需求不斷增加。如果能替代柴油,那么將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空間,費托合成方法生產出來的柴油質量很好、動力很大、利潤也很高,同時也能減少我國對原油的需求。
唐宏青強調,中國石化進入該領域還有第三件事要做,就是進軍煤制天然氣。中國現在一年能生產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但有300億立方米的缺口需要進口來補充。近期國家計劃建設從新疆到福建的西氣東輸管道,傳輸300億立方米天然氣。而中國石化也有意識在新疆做一個煤制天然氣項目,輸入管道中。據悉,國家計劃中的7條西氣東輸管道中,有3條管道的輸氣是由中國石化來承擔的。
“總體來說,中國石化進入煤化工產業對國內石油化工產業不會造成影響,因為這些都是國內緊缺的產品,既不會影響到煤化工行業的發展,也不會對石化行業產生負面影響。”唐宏青認為。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蔡杰告訴記者,中國石化進軍煤化工是其實現原料結構多元化的重要一環,對其來講是好事。我國烯烴原料主要是以石腦油為主,與輕質原料比,成本是有差距的。近兩年,國內石化行業感受到了來自中東低成本產品的壓力。今后幾年,隨著美國這一輪“制造業回歸”運動中建設的一批石化項目陸續投產,美國低成本石化產品也將沖擊市場。所以中國石化必須要考慮原料的多元化,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也將比以前更加重視煤化工及非常規油氣資源。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張晨曦則認為,中國石化此舉一是為了“避重就輕”,二是為了戰略轉移。因為不管是從投資力度、戰略定位上,還是從近兩年的行業對比上,中國石化在我國傳統油氣領域競爭力都處于下降階段。因此,加快發展煤化工業務,充分發揮在其化工領域的技術、渠道優勢,對中國石化具有積極意義。其次,不同于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中國石化在下游化工品市場一直擁有領先地位。但是,這種地位也正遭到來自非油企業的沖擊,包括神華集團在內的非油化工企業都在大舉進軍煤化工。
近年來,我國煤化工發展如火如荼退,很多企業的投資熱度也未曾減退。近期,從山西陽煤豐喜傳來消息,前來參觀水冷壁水煤漿氣化爐的業內人士絡繹不絕。圖為參觀現場。(閆俊榮 攝)
熱情高漲 項目批復或存不確定性
進入“十二五”,國家將為冰封的煤化工項目開閘的消息四起。據悉,這5年內,國內煤化工項目投資總額將超過萬億元,近期國家發改委正在對接近萬億元的煤化工投資項目進行審批。因此,由于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需要一些有影響力的大項目來拉動GDP增長,并促進經濟轉型的看法在業界流傳。如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日前蒞臨神華煤制油項目調研,就被業內解讀為國家發改委放松審批的信號。
“由于一個煤制烯烴項目的投資多達二三百億元,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同時,內蒙古、新疆等地都是有一些特殊政策的。而且,從原料結構多元化考慮,國家對煤制烯烴路線還是基本肯定的。所以適當的時候,如果國家認為企業的設計方案確實好,水資源也有保證,對環境影響不大,我認為肯定會適當放行的。”蔡杰說。
但就記者采訪所知,從目前各地煤制烯烴項目的發展趨勢看,很多地區和很多企業對投資煤制烯烴項目熱情很高,極易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目前,各地擬建的煤制烯烴項目很多,規劃也相當多,有證可查的至少有40~50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相對于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烯烴而言,煤制烯烴項目能耗要高出很多,其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各種污染物的排放也都比較高。另外,煤制烯烴項目的水耗也比石油路線的高出兩到三倍。一旦出現一哄而上的局面,會對中西部地區的生態和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所以,業內人士大都表示,對這些項目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肯定會從嚴,能獲審批通過的很少。
蔡杰向記者透露,現在工信部關于煤化工示范項目的規劃已經出來了,可能在近期發布,新一屆政府也將明確新型煤化工政策。“十一五”期間國家對三套示范工程重點論證的是煤制烯烴工藝路線是否可行,能否走的通,示范的結果是能走通,工藝路線沒問題。所以,“十二五”期間再審批項目的關鍵就是要求新建煤制烯烴項目要優化設計方案,把能耗、水耗降低下來,同時還要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及各種污染物的減排,通過優化各工段的工藝方案,提高資源利用率。
據介紹,國家對優化系統工程的要求很高,對煤制烯烴項目各個工段的設計目標提出了很多指標:比如示范工程用的是普通的熱電聯產,現在要求新建項目要用IGCC或超臨界發電,冷卻要用壁式空冷循環冷卻水,水的利用率要大幅提高,還包括廢水“零排放”。另外,還要求烯烴的下游加工方案要實現區域特色發展,并要探索二氧化碳減排的潛力,包括生產工藝及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減排,以及用二氧化碳生產產品和鼓勵捕集封存技術的應用等。
據蔡杰估計,到2015年能夠形成產能的、產出烯烴的煤制烯烴項目不多,新增產能在150萬噸左右。加上沿海地區甲醇制烯烴,以及重油裂解制烯烴等項目,基本可以達到烯烴工業“十二五”規劃要求的多元烯烴路線烯烴產能占總產能20%的目標。
和蔡杰一樣,唐宏青也保持了謹慎態度。他說,到明年3月份,煤化工規劃審批會放開一部分,但放開的尺度會有多大是有爭論的,不可能像各地方要求的那樣寬。中國石化現在之所以有動作,是因為他們估計今后國家會放開,但規模多大是一個分寸問題。中石化的想法沒有錯,因為他有技術、有資金、有裝置建設的基礎,也有人才,現在主要是在等政府的批復。
有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非油企業在化工產品方面的研發建設,給中國石化帶來了沖擊和壓力,也促使了中國石化加速布局煤化工產業。圖為大唐能源化工多倫煤化工基地正在往外運輸煤制聚丙烯產品。 (本報記者 陳丹江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