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出口和進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這一論述,為石油和化工行業科學地請進來和走出去、在競爭和合作中提升國際競爭實力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從最初國外石化產業資本、技術和產品踴躍搶灘中國市場,到現在請進來和走出去同步推進,中國石化企業積極走出國門,到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去拓展商機。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寶貴的合作和共贏經驗,應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當前,以高技術含量、產品高附加值為主要特征的國際高端產業資本持續青睞中國市場,一大批高精尖石化項目和區域研發中心相繼落戶中國,為國內帶來了優質的產品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而國內以石化央企為主力的產業大軍,也通過并購、合資、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積極走出去,不僅做大做強了企業,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據統計,2010年外商石化企業在華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同時國內僅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購金額就超過300億美元,海外業務涉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積極融入國際市場,我國石化行業外貿快速增長,到2011年全行業進出口總額達到6071.46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6.7%。進口的原油、鉀肥等占到國內需求的一半以上,保障了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資源快速增長的需求;進口的品種豐富的化工原料,滿足了我國精細化工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而通過擴大出口和對外投資,中國石化產業得以快速壯大,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到目前化學工業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20多種大宗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石化產業資本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上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
我國石化行業正處在由大變強的關鍵階段,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進一步深化開放,在提升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助推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進一步提升行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吸引鼓勵外商投資的原則不能改變,但必須引導外資投向高端產業,而不是高消耗、高污染、產能過剩、技術不先進的低端產業。為此,國家已經對外商投資指導目錄進行了修訂,提高了準入門檻,鼓勵外資投向高檔、環境友好石化新產品研發,以及節能環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多晶硅、煤化工等則不在鼓勵之列。這與石化行業“十二五”調結構、轉方式無疑是合拍的。
與此同時,我們要鼓勵更多的石化企業走出去,在國際化的大風大浪中錘煉本領,加速從跟隨者向主導者轉變。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對既有格局的挑戰,必然會遭遇西方世界的重重阻力。前路坎坷,我們必須勇敢出擊,對國際市場上形形色色的規則和標準,合理的,就好好遵守;不合理的,就努力將其打破。今年,浙江新安化工歷時8年,最終打贏了歐盟反傾銷的國際官司,無疑為行業樹立了一個好的標桿。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快吸納和培養一支熟諳國際化經營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中國邁向小康社會離不開改革開放,中國要躋身世界石化強國之林同樣必須堅持開放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地引進來和走出去,在同全球同行的競爭和合作中實現雙贏是中國石化行業由大變強不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