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頁巖氣盆地及儲量最多的11個國家。 (數據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署)
如果公開遴選行業年度最熱關鍵詞,肯定非頁巖氣莫屬。
國際能源機構剛鼓勵歐洲開采頁巖氣,反對法國禁止開采頁巖氣,中國國土資源部緊接著也在11月22日發布了《關于加強頁巖氣資源勘查開采和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近一年來,各種關于頁巖氣開采的政策、通知密集出臺,幾乎每個月都有頁巖氣會議舉行,相關報道猶如漫天飛雪。這期間,更有大批來自業內,甚至業外的人瘋狂地捕捉著頁巖氣開采的相關信息——開采技術、補貼政策、定價機制、發展前景等。但他們最關心的必然是頁巖氣開采能否賺錢,因為這是他們在經濟疲軟中瞄準的又一個投資點。
盛宴上演 高投入成果惠及多數人
水平鉆井和多段壓裂技術的發展,猶如給美國頁巖氣開發裝上了發動機,再加上在開發上的巨額投入,美國近幾年在頁巖氣開采方面成就斐然:2007年頁巖氣產量為366.2億立方米;2010年產量高達1380億立方米,取代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2011年產量又大幅上升至1800億立方米。有預計稱,2035年美國頁巖氣產量將占到本國天然氣總產量的45%。頁巖氣水平鉆井和多段壓裂技術的成功,加之地毯式的打井方式,一年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讓美國的天然氣短時間之內從進口演變到過剩。
讓我們看看頁巖氣都為美國帶來了什么:原處荒涼之地的老百姓因獲得不菲的土地出租傭金而一夜暴富;廉價而豐富的頁巖氣讓那些燃氣發電廠得以控制電費增速,進而為多數人帶來廉價能源;企業和政府啟用了數千輛新的天然氣驅動的卡車和大巴,控制了尾氣排放,減少了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美國化工業因頁巖氣而重塑,近期宣布50個天然氣利用新項目,上演了12年之久的氮肥廠關停潮也在今年止步;油氣產業的興旺更為美國帶來170萬個工作崗位;美國經濟去年從低氣價中獲益超過1000億美元。
顯然,頁巖氣已經成為投資者、行業評論者和分析師最愛的話題,甚至已有人把美國的頁巖氣開采譽為一場“革命”,將改變全球能源格局。是不是革命,似乎還有爭議。但毫無疑問,頁巖氣開采已經改變了美國能源化工業。以謝尼埃能源公司為代表的美國天然氣進口商,突然180度大轉彎,加裝液化裝置,做起了液化天然氣的出口生意;必和必拓在計劃把美國頁巖氣運往亞洲銷售。這足以證明,美國頁巖氣開采的影響已經向美國之外傳播。一時間,從墨西哥到南非,從英國到阿根廷,從中國到印度,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目光聚焦在了各自頁巖氣儲藏的潛在價值上。
未來二三十年,美國開發頁巖氣預計將投入15萬億美元的資本,相當于美國一年GDP的數字。一場有關頁巖氣的盛宴正如火如荼地上演,從美國走向全世界。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威201-H1井頁巖氣水平井作業現場,施工人員在檢修設備。 (CFP 供圖)
價格受挫 高利潤泡湯有人被迫買單
可是,在頁巖氣開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呼聲中,誰留意過當前美國頁巖氣開發商的聲音?
“我們如今虧得褲子都沒了。我們根本不賺錢,所有人都在虧錢。”埃克森美孚石油的CEO對行業當前的困境毫不避諱。該公司曾在2010年花410億美元收購了天然氣巨頭XTO能源公司,當時的氣價大約是目前的2倍。美國著名天然氣公司Chesapeake在路易斯安那的海恩斯維爾頁巖打了超過1200口井,巔峰期一度運營著38口氣井。但是,該公司在過去的2~3年里數次將擁有的頁巖氣區塊賣給了來自澳大利亞、中國等其他國家的公司,今年1月又宣布將盡快削減16%的產量。就在我國第二輪頁巖氣招標風頭正勁的時候,Chesapeake再次傳來資產出售的消息。此外,康菲石油、加拿大能源公司也均決定要減少頁巖氣生產。
為什么各國蜂擁而入之際,在美國的頁巖氣開發商卻想逃離呢?顯然,頁巖氣的盈利性已經遠低于他們的預期。眾所周知,天然氣沒有全球統一的價格,其價格變動多由當地區域內一定時期的供求關系決定。在頁巖氣大幅增產的同時,天然氣價格被拉低至歷史低點。美國天然氣價格自2008年夏天以來下跌超過60%,目前在2.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相當于0.6元/立方米,遠低于平均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的頁巖氣生產盈利點。
所謂谷賤傷農,頁巖氣開采商陷入了生產越多就虧損越多的境地。或許停止頁巖氣生產,才是止損的最佳方式。可事實上,他們“開不得,也停不得”,因為他們在頁巖氣高價的時候簽下了復雜的融資和租賃協議。在這種合作方式之下,很多的頁巖氣開采公司都獲得了大量的融資,他們的頁巖氣井數量不斷增加。據安永數據,在過去6年里,前50大油氣公司年均募得和支出1260億美元,用于美國境內頁巖氣的勘探、購地和其他資本支出。乍看之下,這是一種很好的合作方式。但是,這筆交易還有附加條款,那就是即使在天然氣價格下跌的時候,頁巖氣開采公司也必須維持氣井運營。
據報道,Exco能源就與英國天然氣集團公司簽署了這樣的融資和租賃協議。協議還要求Exco必須在3年內啟動鉆井,否則將失去租賃權。而這些土地租賃合同,大多都是在2萬美元/畝的高價時期簽下,開采商顯然不能忍受失去這些租賃權的損失。如此一來,他們只能繼續鉆探,不管頁巖氣價格跌至多低,無論是否已經過剩。
開采商要想脫離當前困境,只能寄希望于需求快速增加,拉動頁巖氣價格上漲。若要增加美國境內需求,頁巖氣化工建設、加大交通運輸燃料中天然氣對石油的替代力度,以及加速煤炭發電向天然氣發電轉型等都是可行的方式,但這都需要時間和金錢,短時期內難以見效。
若加大出口,美國的頁巖氣的確具有很大優勢。有位專家曾算過一筆賬,如果以3~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的開采成本計算,從亨利港送到亞洲市場,成本是8~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計入液化、運輸、氣化等成本),相比亞洲市場12~1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的天然氣,依然有一定競爭力。特別是日本進口天然氣的價格高達16~1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不過,美國國內對于頁巖氣出口存在很大爭議。反對者認為,出口會導致國內氣價上漲,損害下游產業利益,影響石化產業復興。環保人士則擔心由此帶來更大規模的開采,環境壓力加大。記者認為,即便拋開各種阻力因素,靠出口帶動氣價上調的作用也不會太大。畢竟美國頁巖氣價格在出口目標地沒有太多上漲的空間,一旦價格上浮,出口優勢也就不再明顯。
早在2008年末,川慶物探研究中心就已經開始關注包括頁巖氣在內的非常規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技術研究。圖為該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對頁巖氣開發進行技術研討。 (王佳川 攝)
前車之鑒 站在巨人肩上避高風險
當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晉力量大都處于頁巖氣開采的初級階段,類似美國這種天然氣價格急轉直下的情況短時間內不會出現,甚至或許一直都不會出現。但其中的警示作用絕對值得我們深思。而且,在美國頁巖氣開采的這場爭奪中,并不只有輸家,那些在高峰時期激流勇退的人必然是賺得盆盈缽滿,那些通過促成投資來抽取提成的融資者自然也是滿載而歸。
其實,美國頁巖氣開采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于此,譬如其暴露出來的用水量大、環境污染等問題,留給了我們一個更嚴峻的考驗。此外,中國也沒有美國四通八達的管道運輸網絡和充分競爭的環境,開采結果充滿不確定性。
在眾多瓶頸面前,波蘭、瑞典、匈牙利等國家的嘗試幾乎是以失敗告終。但對中國來說,加快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己成為國家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是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大規模開發頁巖氣不但能緩解我國油氣供應緊張的局面,還能優化我國能源結構。因此,中國的頁巖氣開采絕對不能因噎廢食,而是要在充分吸收美國經驗的基礎上,尋求技術創新、定價機制、扶持政策等方面的突破,力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趨吉避兇,找到適合自己的頁巖氣開發之路。
綜合來看,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要開發適合中國地質條件的關鍵技術。如果沒有水平井和多段壓裂技術,就沒有美國頁巖氣的今天。目前,中國還不掌握該項技術,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美國成熟技術才能實現商業化開采。但是,中國跟美國的地質結構并不相同,不能完全復制美國技術。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迫在眉睫,我們要加強頁巖氣地質理論、成藏機制及高效開采基礎研究,優化勘探技術等,形成適合中國地質條件、環境條件的頁巖氣勘探開發成套技術。
二是頁巖氣開發要量水而行。水力壓裂技術是目前惟一可以打開頁巖氣礦藏的法寶。根據美國能源部統計,一口頁巖氣井平均用水量高達1.5萬立方米。其中50%~70%的水在這些過程中會被消耗。美國有5萬多口頁巖氣井,用水量之巨可想而知。中國頁巖氣大都分布在水資源比較緊缺的地帶,位于長江流域的四川和江漢盆地情況相對較好,但西北、華北地區水資源卻特別緊張,水資源問題將會是中國頁巖氣開采的一個大挑戰。在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之前,不要在缺水地區盲目開采頁巖氣。
三要關注壓裂液化學試劑污染。壓裂液中99%是水和砂,1%是潤滑劑、防腐劑等添加劑。這些化學試劑很可能會對地下水源和地表水造成嚴重污染,因此飽受爭議。美國3名民主黨議員曾在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出,美國14家油氣公司在之前5年的頁巖氣開采中使用了約295萬立方米的壓裂添加劑,其中包括750種化學產品,以及有毒物質苯和鉛等。出于謹慎和環保壓力,德國和法國都已暫停頁巖氣規模性開發。中國不但缺水,而且生態環境脆弱,美國水平井、大型壓裂、多打井的做法在中國很難大范圍推廣。如何減少壓裂液中化學試劑對環境的污染,也是一個必須要重視的課題。
此外,當前頁巖氣儲量多為估算值。頁巖氣井遞減速度非常快,一旦開采啟動后,真實的餅能有多大還有待考量。美國能源部對美國頁巖氣資源儲備的估算在2012年下調了4成多,本土可采儲量僅為13.7萬億立方米,之前該數字是24萬億立方米。這樣看來,對于中國25.1萬億立方米的可采資源潛力,也不能過早樂觀。
當然,在礦權分配、定價機制、管網建設、優惠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也必須協同推進,中國頁巖氣才能快速有序向前發展。
我國陸相頁巖氣井延長石油延頁平1井的壓裂現場。 (特約記者 李華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