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產一線,我們目睹產品誕生;建設工地,我們感受火熱氣氛;行業會議,我們尋找新聞亮點;實驗室里,我們見證科技進步;流通市場,我們捕捉變化信息;新聞現場,我們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
每一個現場,都有我們采訪的身影,我們以手中的鏡頭和筆當武器,記錄事實,記錄石化行業正在發生的歷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樂此不疲。
2012年已靜靜逝去,但諸多采訪的瞬間在我們記憶深處依舊清晰。在這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一起梳理下那些輾轉在各種現場的片段,整理一下內心深處的感受,揮別2012年,迎接2013年。
與時間賽跑的報道戰役
徐巖
一年一度的兩會是全國人民每年關注的焦點,也是新聞記者的主戰場。在代表委員云集的兩會會場中,能否抓住新聞亮點,是每個跑會記者都要經受的考驗,2012年,我有幸地經歷了這一切。
在踏入政協委員駐地的第一刻,我就感受到了緊張的報道氣氛。幾十位記者已經早早“盤踞”在酒店大堂的核心位置,一面關注著顯示委員信息的電子屏幕,一面密切關注著每一個來客。
“兩會還沒開始,你們這么早就開始盯著了?”我向一位記者問道。
“我都來了兩天了,白天根本沒時間吃飯。腿站軟了,眼瞪花了,那也得死盯著,要不新聞從哪來?”這位記者一邊盯著電子屏幕一邊說。
當目標委員出現在視野里,剛才互相寒暄的記者們立刻涌了過去。看到這一幕,我立刻真切地理解了“新聞是搶來的”這句話。
搶不到人,就沒有話語權。時間緊迫,我也立刻進入了兩會狀態:沒有猶豫、沒有客套,甚至不用自報家門。“袁隆平委員您對當前我國化肥施用現狀怎么看?”“李稻葵委員您覺得民營煉化企業還需要哪些支持?”……
PM2.5、民企36條、能源供應、食品安全……這些與化工行業緊密相關的話題,在兩會中都能尋覓到獨到的見解、權威的解讀和有用的建議。新聞就在那里,關鍵看你如何從人山會海中把它找到。把握時機、見縫插針、關注細節、與時間賽跑,才能打好新聞報道戰役的每一槍。
記者徐巖(右)正在采訪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新聞采訪中的辯證思考
本報記者 李聞芝
“產能過剩”,無疑是2012年《中國化工報》對于石油和化學工業的報道中出現最多的高頻詞之一,化肥、農藥、純堿、氯堿甚至是新興產業的多晶硅、有機氟等行業似乎都繞不過這個話題。包括本人在內的大多數記者都有著這樣共識:過剩與石化行業如影隨形,侵蝕著行業的利潤、制約著行業的進步。然而,在去年8月份的一次采訪中,新奧能源化工集團的CEO趙義峰的一番談話卻讓我對“過剩”一詞有了新的認識。
“大家都在說甲醇的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的開工率不足。可我們公司60萬噸的煤制甲醇裝置從投產以來一直在滿負荷運行,產銷兩旺,企業在持續地盈利。”趙義峰告訴我。
“過不過剩,看你怎么看。從全國現有甲醇生產裝置來看,確實是產能嚴重大于產量,許多企業的開工不足甚至是停產。但過剩并不等于市場需求的減少,也不等于企業就沒有利潤可賺。企業是否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關鍵還在于技術上創新,產品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要,它不是單靠后期管理和技術改造來實現的,而是要在項目的前期設計上就要有一個全面細致的考慮。”
記者從趙義峰的這兩段談話中體會到,其實產能的過剩與否,宏觀上要看市場總體的供需關系,微觀還要看企業能否有自己的比較優勢。開放的市場經濟中,除了供求關系外,優勝劣汰也是鐵定的自然規律。當然,在任何一次采訪中,都必須有這樣的辯證思考方法。
及時準確傳遞行業聲音
本報記者 劉敬彩
“當前國內外貿易環境比較復雜,行業整體需求低迷、成本壓力增加,企業經營有一定困難。”這是在我在采訪中,化企老總向我所表達的最多的“聲音”。那么,作為一名化工行業的記者,如何通過每一次新聞報道,把行業的聲音傳達出去?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去年3月份參加由中國五礦商會組織的活動中,一甲醇貿易企業的代表特意找到我反映:“從2月開始實施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2012年)》,給很多進出口企業帶來很大困擾。甲醇進出口企業進口1噸甲醇法檢收費要增加10元左右,且報關時間周期很長。這對于本來效益就不是很好的甲醇進出口企業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啊!”他的一席話引起了我極大的重視。回到北京,針對法檢升級對行業企業的影響以及如果應對等問題,我第一時間采訪了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并通過專題報道第一時間反映了不同企業的訴求。
在各方的努力下,2012年8月1日,國家有關部門暫停對進出口危險品、有毒有害貨物加倍收取出入境檢驗檢疫費,這對甲醇行業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之前采訪過的一企業代表專門打來電話告訴我這個好消息。得到了企業的肯定,這使我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個行業記者從未有的滿足感。通過這次采訪也使我深深認識到,記者的報道只有及時、準確的反映行業聲音,才能受企業所認同。
來自一線的感受最真實
本報記者 王瑜
在《中國化工報》工作兩年有余,我時常感覺到,行業媒體與都市報等大眾媒體不同,在這里的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短平快”地傳播業內動態,更需要深入行業企業“接地氣兒”,在生產現場感受勞動熱情,在企業內部感受員工心聲,在基層一線感受行業的生命力,因為,來自一線的聲音往往最真實。
去年3月底,我來到山西天脊集團采訪,期間,與80后員工王磊的聊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訴我,剛剛從河北科技大學畢業的他之所以選擇這份離家千里的工作,就是看中了這個國內領先的煤化工技術平臺,一開始他被分到工作相對輕閑的質監部門,但他更愿意戴著安全帽跑現場、數管線、學技術,于是他主動找到領導,調到目前所在的合成氨分廠。
在王磊心里,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他說,雖然他是外地人,但這里的領導很關照他們這批外地來的大學生,他可以“加長板凳”跟著師傅學技術,可以去企業的商學院進修;他還說,這里的收入相對穩定而豐厚,一年可以有兩三萬元的純積蓄,希望正在北京化工大學攻讀碩士的女朋友畢業之后也來這里一起工作生活。
我想,這就是千千萬萬化工人最真實的生存狀態與人生理想:他們懷著一份踏實進取的心態,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為著可以企及的夢想努力奮斗。這也正是廣大化工企業謀求發展的宗旨所在:為員工提供一份有保障的生活,一條有前途的通道,一個和諧的家園。
作為行業媒體的記者,真誠地找尋,并忠實地記錄來自行業最真實的聲音,是我們的使命所在。正是在這樣的聲音中,我們找到前行的方向,找到發展的動力。
記者王瑜(左)在生產建設工地采訪
觸及心靈最深處的感動
鄭璐
曾有經濟學家稱,德國的實體經濟之所以強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幾代人的堅持。即使是一個小作坊,經過祖孫三代的傳承與完善,也會在某個范圍內形成良好的口碑。
去年5月4日,我來到青島堿業就企業節能情況進行調研采訪。走進重堿車間,企業負責人向我介紹重堿車間化工專業首席技師的時候,驕傲地說:“虎父無犬子,他父親當年就是青島堿業的一把好手。”其實,在這家1958年建廠的老企業,這種子承父業的現象并不在少數。
究其緣由,記者從員工們的口中得到了答案:“一家人都在這里,很踏實。”“堿業就是我們的家。”“可以共患難,也可以共榮辱。”……從這些平實的話語中,我體會到了這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接班,而是一種責任的交接,一種文化的傳承。正是通過如此一家人、幾代人的堅守,才能使企業走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才能讓企業的文化生根發芽,從而推動一個行業的發展。
在采訪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取行業信息,更重要的是,在這里,可以觸動到我心靈的最深處,從中獲取一份對生命的感悟,一種對人生的沉淀;在這里,可以領略到企業的文化與魅力,讓我們更加敬畏歷史,熱愛當下。
個人價值的最好體現
本報記者 郁紅
作為一名行業報記者,被報社認可、被所報道的行業認可,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最讓我開心的,還是能讓企業認可,并能為企業的發展出力。
去年年初,領導安排我做一個關于化企搬遷的報道,其實有關化企搬遷的問題已報道過不少,一般涉及的是企業意識不足或資金不夠難以進園等。為了將問題了解得更透徹,查文件、走訪園區、采訪企業我一個也沒落下。果然我在采訪中發現,除了之前報道過的問題之外,化工大省江蘇因園區數量有限和準入要求,使得一些化工企業有園難進或無園可進。有的省份的企業則是在完成搬遷一兩年后,又因城市的快速發展而被要求再次搬遷。
我把企業的訴求反映在文章中并刊登出來之后,有的企業領導打來電話,說文章寫得客觀、中肯,點出了企業的難處,他們反映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讓他們感覺非常窩心,而且他們已將文章貼在了公告欄里。這些都讓我頗感欣慰,沒想到一篇充分到位的采訪,能引起這樣的共鳴,也讓我覺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通過新聞報道達到為企業服務目的,讓我贏得了企業的信任,也是我個人價值的最好體現。
是采訪,也是學習
本報記者 張艷燕
2012年5月8日,剛剛下過雨的巨化硫酸廠內還有些霧氣,廠區馬路上也有未干的雨漬。
“在化工廠,看到路上有水的地方,一定要繞著走。”在去車間采訪的路上,隨行的硫酸廠工作人員章威介紹著沿途的建筑物,突然說了這樣一句。
“為什么?”我脫口而出。
他沒有理會我的問題,而是繼續說:“也不要隨便抬頭看天。”
在我的滿目疑惑中,章威回答了我:“在化工廠里,尤其是在酸廠、堿廠,地上的水有可能是管道滴漏出來的,很危險。而頭頂都是縱橫交錯的管道,不要隨便抬頭也是為了防止液體滴落進眼睛里。”
此語一出,我當即感覺到了自己的淺薄,連這樣基本的化工廠生存法則都不知道。
在巨化硫酸廠的整個采訪過程,更準確地,應該描述為一個學習的過程。在這里不僅要學習硫酸廠的生產流程,學習每個工段的操作內容,還要學習廠區的綠化布局,企業人員的激勵政策以及化工廠的生存法則。廠里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隨便拉住一個人問都能解答我某方面的疑惑。來企業是采訪,也是學習,這樣的過程因充實而快樂。
在一線的化工人面前,年輕記者永遠是“無知”的,我需要不斷地從他們身上汲取營養,才能將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傳達給更多的讀者。
記者張艷燕(左)在采訪企業節能情況。
把我看到聽到的告訴你
本報記者 胡元玨
“產能過剩,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關鍵是淘汰誰?怎么個淘汰法?”這是我在2012年的采訪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話。
記得在參加2012年度石化行業“質量興業”活動中,一位燒堿企業的負責人跟我說,“沒有標準,很難說出該淘汰誰,只要有市場,哪怕利潤再低,也沒人愿意停下來。但一旦有了標準,誰的產品是符合標準的,誰的產品是不達標的,就有了依據,就可以讓被淘汰的企業心服口服!”他的一席話讓記者頗有感觸。的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不能像過去那樣盲目的用行政命令的辦法來強制企業,用標準是最好的方法。
有了標準,問題就不一樣了,生產同一種產品,工藝路線一樣時,誰的資源消耗最少?不同的工藝,走哪條路線更環保?……標準就像一把尺子,把大家的高矮胖瘦全給量出來了,誰是綠色產能、誰是落后產能,鼓勵誰、淘汰誰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這樣的感慨總是充斥在我的采訪中,但我希望這不只是我個人的內心感悟,更希望將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從我的筆端傳遞給廣大讀者。
不能忽視細節的力量
本報記者 楊曉宇
細節能幫我了解真相,也能讓文章更真實生動。
去年5月,我來到位于安徽省臨泉縣的晉煤中能化工股份公司調研采訪。在聽過了企業長篇累牘的節能技改報告后,我走進了車間,在這里,各種不經意的小細節讓我找到了報告中那些枯燥數字的來源。
在精餾車間,我發現精餾乙組班長吳鵬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控制室的顯示屏,我好奇地問他這樣的工作是不是很枯燥,他卻跟我說通過每天對著顯示屏,不斷觀察數據的變化,可以尋找出能源使用規律從而找出節能減排的途徑。他當場便為我介紹了即將要提交的一份合理化建議。
在企業的節能辦公室,我發現每個員工的桌子上都碼放著各種各樣的書刊雜志,墻角還堆著半人高的兩摞舊雜志,好似一個小型閱覽室。“不加強學習怎么能不斷進步呢?”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企業善于學習的風氣。
我還在車間里遇到一個十分認真的老師傅,坐在工位上專注地觀察著顯示屏上的數據,又不斷給前一工段打電話報告數據指標的變化。得知我是來采訪的記者,老師傅才連忙從工位上下來。原來他是這個企業的副總之一,從不坐辦公室,而是天天到各車間監督節能工作。
這些采訪經歷,讓我更清楚的知道,記者不等同于秘書,并不是僅僅記錄采訪人的話語,記者還要有識別真偽的能力。如何發現真相,需要記者用眼睛去捕捉細節。有時候文件可以騙人,但是細節騙不了人。
記者楊曉宇(左)在企業調研采訪。
以服務者的心態進行采訪
本報記者 孔凡濤
2012年9月21日,我到安徽黃山參加會議期間,無意中走進了一個基層農資經銷店。
這家店店面不大,但產品種類不下百種,全國各地氮磷鉀肥各種品牌的產品應有盡有,農藥的品種更多。店主正在干活,對于我的自我介紹顯得沒什么興趣。“化工?好像和我們沒什么關系吧!”我忙上前解釋,你店里的產品都是化工產品。我指著地上的一袋化肥說:“這個化肥企業我還采訪過呢。”
一番軟磨硬泡,這位店主也只是邊干活邊回答起我的問題。
“現在國家倡導科學施肥用藥,這么多種類的化肥農藥,教會農民使用可是個大工程啊。農民知道如何挑選和使用嗎?”我問道。
“這個不難,我們教就夠了。”
“那要是出新品種呢?化肥企業的工作人員會經常來店里給你們培訓之類么?”
“次數不是很多,其實化工企業發展的再好,產品還是得在我們這個小店里賣,農民到底需要怎樣的產品,還是我們比較清楚”。店主得意地說到。
短短的幾句話,我不由得感慨:一個龐大的產業,產品的最后歸宿竟然是一個個如此簡單的農資店;而自恃了解國家政策和行業知識的我,在這個店主面前卻如同外行。
同行的朋友對我說:“別高高在上了,記者就是服務的,這才是采訪。”我想,并不只是記者,化工企業都應該以服務者的心態融入社會。
記者孔凡濤在農資商店調研市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