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多哈召開之際,世界氣象組織11月28日發布了《世界氣候狀況年度臨時聲明》,認為2012年是極端氣候現象頻發的一年。《聲明》說,今年全球各地頻現極端氣候事件,北半球尤為明顯,主要表現為熱浪、干旱、洪水和低溫。
冰火兩重天
極寒:低溫暴雪造成歐洲600余人死亡
人們常說瑞雪豐年,可在今年年初的歐亞大陸,“瑞雪”儼然變成寒冷刺骨的“銳雪”,極寒成了許多國家的噩夢。
持續不斷的低溫雨雪天氣引發了交通癱瘓、電力供應中斷、供暖供電供氣受影響,百年難遇的極端低溫現象襲擊了基本上整個歐洲和亞洲的北部部分地區,來勢兇猛讓人措手不及。截至今年3月份,這股寒流已經造成600余人死亡。
成因:始作俑者為西伯利亞高壓氣團
據了解,通常影響歐洲地區的冷空氣主要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冷空氣來自于格陵蘭島,途徑北大西洋、北海后自西向東影響歐洲。而另一種是冷空氣來自于東歐及西伯利亞地區,自東向西影響歐洲。而這次百年低溫影響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損失之嚴重,始作俑則屬于后者。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稱,這次席卷歐洲的嚴寒天氣是西伯利亞高壓氣團阻礙了暖空氣西進,導致歐洲地區溫度驟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陸龍驊也從技術角度給出了解釋:今年北極“濤動”指數呈現負值,即北極地區比北極以外地區的氣壓高,北極地區的冷空氣因此擴散到北極以外地區,導致歐洲和東亞各地出現嚴寒天氣。
熱浪:北美飛機跑道被烤到融化
今年上半年,人們還沒有完全從百年低溫中緩過勁兒來,一波熱浪又沖了過來。雖說年初的拉尼娜現象雖然對全球產生了一定降溫作用,但也只是杯水車薪。自4月份拉尼娜現象結束后,全球陸地和海洋的每月溫度均高于平均值并不斷攀升。
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簡稱NOAA)數據顯示,由于今年6月下半月的極端高溫天氣,使得今年頭6個月成為美國本土歷年來最熱的半年。美國持續一個多星期的高溫天氣已造成至少74人死亡。過去的12個月也成為自1895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六月份的美國烈日灼身,急劇飆升的溫度讓人吃不消。然而當時序進入七月,北美更無喘息空間。熱浪在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諾伊州造成高速公路路面嚴重變形,馬里蘭州鐵路軌道扭曲,飛機跑道甚至被熱到熔化。
成因:極度高溫或緣于人類活動
熱浪來襲,專家眾說紛紜。部分氣象專家稱拉尼娜現象在內的幾種氣候類型的異常交匯是導致2012年初以來溫暖天氣的直接原因。也有不少氣象學家將高溫天氣歸咎于全球氣候變暖。
盡管不能將個別事件歸因于全球變暖,但NOAA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氣候學家杰克·克勞奇趣稱,就像燃燒煤油等化石燃料、人為導致的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一樣,這種極端天氣只會愈加頻繁。對于全球變暖的原因,杰克·克勞奇說:“這一長期趨勢,是干旱等局部和地區效應共同導致的。”
除美國以外,歐洲南部、俄羅斯以及印度等地也遭受了酷熱的考驗。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同樣強調,高溫勢頭緣于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
洪水:北京遭遇61年最強暴雨
回望2012年的極端天氣,最為牽動我們的可能非北京“7·21”特大暴雨莫屬。
今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來最大的雨,總體達到特大暴雨級別。一天內,市氣象臺連發五個預警,暴雨級別最高上升到橙色。截至7月22日2時,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為61年以來最大。其中,最大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達到460毫米。暴雨引發房山地區山洪暴發,拒馬河上游洪峰下泄。23日,據初步統計,全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造成77人遇難。
成因:城市熱島效應或是加大雨量的因素之一
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為何突然爆發?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和強盛的西南暖濕氣流在華北一帶劇烈交匯。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坦言,冷暖空氣交匯使得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斷,冷暖交匯點處于北京上空。并且,持續幾天的悶熱給京城積蓄了充沛的水汽,北京以南的水汽又源源不斷地輸入,為降雨營造了良好的水汽條件。
喬林認為,城市化導致的熱島效應,也是加大雨量的因素之一。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城市的下墊面,地面熱力比原先大。這導致城區氣溫難以回落,水汽無法流失。不過也有氣象專家認為,城市化進程對降水的影響有著非常復雜的物理機制,因此,尚不能斷言城市化進程是造成降水時空分布特征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干旱:三年連旱云南苦不堪言
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前發布的年度報告中稱,2012年的旱情主要集中在美國、俄羅斯、巴西、澳洲和中國等地。
說起干旱,我們最常聯想起的是三年連旱的云南。從今年開年至2月5日,云南全省平均累計降水量僅21毫米,而1月15日以后出現的累計降水量僅1.7毫米,持續加劇的旱情讓人苦不堪言。
截至今年2月15日的氣象干旱監測顯示,云南全省共有112氣象監測站點出現干旱,占全省總站數的90%,重度以上干旱已占到全省總站數的55%。
與以往不同的是,近3年云南省由于雨季降水偏少,前期的干旱難以緩解,庫塘蓄水得不到有效補充,致使干旱不利影響累計增長。
成因:季節性干旱、大氣環流異常等共同導致
云南部分地區已經連續3年發生嚴重干旱,云南省氣象專家研究認為,季節性干旱、大氣環流異常和近三年降水持續偏少三大因素共同導致今年的旱情。
據云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晏紅明介紹,冬春季節是云南的季節性干旱期。云南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每年冬春季正處于干季(11月-來年4月),自然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極易發生氣象干旱。
其次,大氣環流異常。根據氣象資料分析,今年1月中旬后期以來,盡管影響歐亞中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偏強,但由于冷空氣位置比較偏北偏東,東亞中低緯度地區主要為比較平直的西風氣流控制,加上南支波動處于偏弱狀態,不利于暖濕氣流輸送,造成云南處于干暖西風氣流的控制之下,天氣持續晴朗少雨,溫度偏高。
此外,近三年降水量持續偏少。自然降水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導致干旱發展迅速。
氣候變化,需要我們的正能量
2012年,極端天氣的頻頻出現讓整個世界都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極端氣候現象不勝枚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極端氣候的影響可以是突然的、急劇的,但極端氣候的演變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時期。導致極端氣候產生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除了全球變暖,一些持續周期較短的自然存在的氣候現象,如厄爾尼諾、拉尼娜,甚至季節更替都會對天氣產生影響。
眾所周知,自然和人為是影響氣候變化的兩大因素,前者我們不易把握,而后者我們力所能及卻不停發揮著負作用。盡管諸多科學家及學者一再呼吁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后知后覺的人類并沒有盡早的采取切實有效的挽救。
極端氣候只能給我們帶來巨大傷害,減緩這一局面人類能做什么?答案依舊老生常談:我們唯有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排溫室氣體,同時保護森林,多管齊下,相信行動一定會帶來改變。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