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近日,中石化系統2013年人事招聘制度的大變革引來了一場“解約風波”。按中石化提供的數據,816名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受到一定影響,這也從另一面反映了,中石化決策者們對2013年公司經營形勢的謹慎預計。
“成本費用增長過快,人工費用、管理費用、折舊費用過高,要嚴格控制用工總量……”1月17日,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和總經理王天普在集團2012年度工作會議上稱。去年,國內石油化工行業利潤下降幅度較大,王天普表示,2013年中石化經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降低成本的任務非常重。
1月27日,中石化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在此次會議后,中石化全面調整了2013年的招聘策略和用人計劃,并改變了過去中石化二級單位直接招聘的做法,由總部統一控制招聘全過程,防止下屬企業過量招聘以及不規范的情況。
二級單位無資格簽約 總部統一招人
針對近期的“解約風波”,中石化方面稱,部分直屬單位提前簽訂協議或達成就業意向的應屆畢業生共522人,另有個別單位與高校合作訂單培養各類畢業生294人。近期,這些單位根據用人需求的變化,與大部分畢業生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辦理了解約手續,并按照協議的約定進行了違約賠償。
據了解,過去,中石化招聘應屆畢業生是由總部撥指標,二級單位自主招人。去年年底甚至更早些時候,二級單位按照往年慣例和部分學生簽了三方協議,但是今年中石化總部調整了招聘策略和用人計劃,一些二級單位甚至沒有一個進人指標,不得不和畢業生解約。
中石化方面表示,公司每年的用工規模、數量、結構都是根據企業發展和生產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以及人力資源結構決定的。公司已于1月18日在中石化人才招聘官網正式向社會公布了2013年新員工招聘計劃和流程,所有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均可通過招聘網站報名應聘。
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表示,對于此次事件,公司感到非常遺憾。人事部門對二級單位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因為他們在沒有拿到總部招聘指標之前,沒有資格去簽協議。
據中石化內部人士分析稱,二級單位自主招人很難有大局意識,每年中石化各業務板塊發展側重點不同,有些板塊人員要加大引進,而有些板塊則要少進或不進人。二級單位一般各自為陣,都要擴大各自的人員隊伍,這樣就盲目地增加了集團總人數。此外,不排除一些二級單位在招聘中存在“走后門”、“關系戶”的情況,難以引進優秀人才,不利企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據悉,中石化2013年招聘高校生將減少部分油田的招聘數量,而加大煤化工、天然氣等新業務板塊的招聘人數。
“這是一個簡單的公司行為,有可能是進行內部的員工結構改革。”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中石化削減招聘人數也是正常的。
傅成玉嚴控用工總量 因行業遇寒冬
在中石化2012年度會議上,傅成玉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中石化用工總量,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高勞動者素質,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當前中石化創造價值的能力還不強,資產回報率相對較低,成本費用增長過快,影響了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王天普也稱,中石化人工費用、管理費用、折舊費用過高,已經嚴重影響公司的發展質量。
據中石化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石化擁有106萬名員工,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和第三方機構審計認定,人工成本(包括在崗職工工資、勞務用工工資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的五險一金等支出),共發生873.7億元。
與此同時,中石化近兩年的效益也開始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中石化煉油業務板塊繼續虧損,虧損額高達164億元;去年4月,化工板塊出現2012年首次月度虧損,5、6、7月虧損加劇,3個月累計虧損33億元。盡管8月以來,化工板塊整體實現月度盈利,但仍遠低于2011年同期月度盈利水平。
在凈利潤方面,中石化與中石油相去甚遠。2011年,中石油凈利潤為1329.84億元,而中石化僅為717億元。即便是中海油,凈利潤也高達702.6億元。
中石化所面臨的問題也是石化行業的問題。據中國石油化工聯合會的統計,2012年1~10月,石油和化工行業管理費用同比增長10.1%,高出主營業務收入增幅0.3個百分點。而去年前10個月,石化全行業利潤總額6204.1億元,同比下降8.2%,而全國規模工業利潤則是增長0.5%。其中,化學工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12.3%;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出現201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降幅3.1%;預計2012年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約7500億元,同比下降6%。其中,煉油業虧損182.1億元,已連續15個月累計虧損。行業存在著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創新能力較弱、安全環保壓力增大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為此,傅成玉上任后不久,便對中國最大的煉化企業鎮海煉化提出減員要求,計劃將員工數量減少到3000人。當時,鎮海煉化的員工人數在6000名左右。按照傅成玉的計劃,中石化將通過產業規模的擴張來逐步攤薄100萬職工。
王天普表示,中石化2013年的經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從外部看,國際油價仍可能劇烈波動,市場需求形勢不會根本好轉,煉油化工產能集中釋放,進口產品沖擊更加明顯;從內部看,公司增加效益的壓力非常大,降低成本的任務非常重。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