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四川油氣田捷報頻傳:12月12日,重慶氣礦今年生產的天然氣突破70億立方米大關;12月20日,輸氣管理處提前11天完成87.59億立方米的年度輸氣任務……氣礦、井站不斷傳來的好消息,令鏖戰一年的四川油氣田員工歡欣鼓舞:年輸送天然氣144.7億立方米的重任可望如期圓滿完成。
2007年,在四川油氣田轟轟烈烈的“形勢、目標、責任、任務”主題教育活動中,近期目標被反復強調:2010年,實現天然氣產量200億立方米,即建成1500萬噸級大油氣田,建成中國一流天然氣工業基地。
另一組數據同樣牽動著油氣田上下所有人的目光:川渝天然氣市場供需缺口已超過20億立方米,“我們總是在和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賽跑。”
“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中國石油川渝協調組組長,西南油氣田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李鷺光這樣評價這個兩難命題所帶來的壓力。
“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當年鐵人的鏗鏘話語,再次在川油人的耳邊響起。
再造四川油氣田實現“川氣出川”
從1999年重組改制,2003年提出戰略目標,到2006年12月,四川油氣田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中國石油以天然氣生產為主的千萬噸級大油氣田。相當于用7年時間再造了一個四川油氣田。
增長有多快?四川油氣田的年均探明儲量是前50年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
川油人50多年的夢想成真。目前,天然氣在川渝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占14%左右,遠遠高于全國不到3%的平均水平。
2002年,四川油氣田天然氣對國民經濟的社會貢獻率達到31.24%。同年,年產量達到93.5億立方米,產量再上新臺階。
2004年11月16日,四川油氣田實現幾代石油人“川氣出川”的夢想。
還是2004年,川渝油氣區年產天然氣突破100億立方米,成為我國第一個天然氣年產量超百億立方米的油氣區,天然氣占全國總產量的近30%,社會商品量占全國的50%以上。
2006年,天然氣產量達到131.28億立方米,突破130億立方米大關。
近3年來,四川油氣田的天然氣產量分別以6.3%、11.8%、18.9%的速度增長。
廣安須家河規模有效開發取得顯著進展。在廣安井創造了27天鉆進水平段2010米的水平井鉆進新紀錄。全年將建成7.5億立方米的年配套產能,實現產氣2.71億立方米。
川東北高含硫氣田安全清潔開發穩步推進。目前,正與4家國外公司合作開發招投標。川東北高含硫氣田的安全、清潔開發步伐穩健。
殲滅戰和加速度一切為了又好又快
在1.3萬公里天然氣集輸管道上,四川油氣田面臨多線作戰。
城市在發展,多年前在農田里鋪設的管線,不知不覺“走”進城市。2006年,4000余處“火山口”威脅著輸氣大動脈。
2006年,拆除、整改違章建筑隱患1386處,首次實現隱患負增長。
2007年,攻堅,投入巨資,管道改線上千公里。
12月20日,隆冬時節,廣安西溪河之下,定向鉆頭頑強挺進,一條新建輸氣管道,將向成都方向不斷延伸。
這就是北內環。管徑813毫米,設計日輸送能力為1200萬立方米天然氣,一條讓成渝緩口“氣”的新干線。小平故鄉——廣安新氣田的天然氣,將由此涌向四川盆地的經濟腹地。
與此同時,南干線西段、南干線東段、成德線、中青線、北外環等管道也在建設或籌建之中。
近幾年,西南油氣田公司新建主管道總長度約1600公里、支管道約200公里,并將新建或改建站場20多座、閥室約40座。投資量和工程量之大,史無前例,將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可靠的能源供應保障。
波峰與波谷之間構建和諧社會
宏大的工地和機器的轟鳴,激起的不僅僅是川油人的自豪感。精細、科學的生產調度,嚴謹、繁重的營銷協調,縝密、嚴格的安全環保,同樣傾注著石油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這一切,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安全平穩供氣。
為了多向社會供氣,四川油氣田南充煉油廠把自用燃料由天然氣換成了更貴的渣油,成本提高了,但硬是“摳”出了8萬立方米氣。
“天然氣生產是均衡的,但市場是不均衡的。”
以數據說話,天然氣的季節和日用氣高峰與波谷之間的“落差”,最高值達到800萬至1000萬立方米,這樣的現實狀況之下,合理安排營銷計劃必須精細到位,生產調度必須時刻繃緊神經。
削峰填谷,對不同用戶采取科學調配。供氣嚴格按照這樣的基本順序:城鎮居民生活用氣、CNG用氣,玻陶爐窯保安用氣,重點工業用氣,化肥、化工用氣。
加強供用氣動態監控,加強與地方政府和用戶的協調和溝通,督促城市燃氣公司建設儲氣設施……
去年10月到今年3月31日,四川油氣田作出一個“克扣”自己的舉動。為了力保元旦、春節的平穩供氣,公司將二級企業川西北氣礦甲醇廠停產,每日騰出40萬立方米氣支援地方、惠及百姓。為此,公司損失超過4000萬元。
“實現了天然氣產銷的基本平衡,較好地保障了六省市的平穩用氣。”也許,這個讓用戶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滿意的答卷,卻包含了川油人的艱辛努力,包含著四川油氣田作出的巨大犧牲。
2007年7月,位于西部瓷都夾江縣的葉高山配氣站當選集團公司基層建設“先進班組”。與這個站安全環保運行6年歷史相對應的是,當年夾江縣城如樹林般聳立的120多根煙囪不再冒煙,為保護“天下第一山”峨眉山和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作出了貢獻。
“有利于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有利于高附加值項目的發展,有利于當地財政、稅收增加,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專家這樣評價。
天變藍,地變綠,水變清。安全清潔能源繪出的是一幅和諧和美的畫卷。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