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按照“大油田管理、大規模建設”的要求,在集團公司、股份公司的大力指導支持下,長慶油田公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提高單井產量、控制投資成本”為主線,堅持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積極探索超低滲透油藏開發新思路、新技術、新模式,已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09年底,長慶在超低滲透油藏開發方面累計建成石油產能385萬噸,生產原油215.9萬噸;今年1月至4月,生產原油107.46萬噸,完成年計劃的26.8%;預計今年長慶超低滲透油藏新增石油產能205萬噸,累計將建成石油產能590萬噸,年產原油量400萬噸以上。長慶超低滲透油藏已成為長慶油田2015年實現油氣當量5000萬噸的兩大主力之一。
技術創新,破解超低滲透油藏開發瓶頸
滲透率小于1個毫達西,埋深在2000米左右,單井產量較低、過去難以經濟有效開發的超低滲透油藏,與已規模開發的特低滲透油藏相比,油藏巖性更致密、孔喉更細微、應力敏感性更強、物性更差,開發難度更大。但資源豐富儲層物性差、應力敏感性強、非達西滲流特征突出,如何實現其經濟有效開發是一項世界級難題。
面對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這一世界級難題,長慶油田直面挑戰,迎難而上,發揚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優良傳統,緊緊圍繞“1277”(12項關鍵技術、7項配套技術、7項開發試驗技術)科技創新工程,總結吸收了長慶40多年低滲透油氣田開發的成熟技術,以提高單井產量、快速規模建產、經濟效益開發為主攻方向,深化基礎理論研究,攻克關鍵技術,完善配套技術,推廣成熟技術,形成了儲層快速評價技術、溫和超前注水技術、多級壓裂改造技術等五大系列17項關鍵技術。儲層快速評價技術解決了大規模建設油層快速判識問題,有效提高了相對高產井的比例,初期單井日產油量好于預期。溫和超前注水技術有效提高了油井初期產量,減緩了油藏遞減,在規模建產區投產初期單井日產原油量達到3噸,且含水平穩。多級壓裂改造技術提高了試油產量,投產初期平均單井日增產原油0.3噸至0.7噸。這項技術成為超低滲透厚油層改造的一項特色技術。
管理創新,適應超低滲透油藏大規模開發需要
超低滲透油藏分布于陜、甘、寧三省(區)多個縣市,點多、線長、面廣,且涉及長慶油田各采油廠,如何高效、有序、快速開發好該類油藏已成為決定長慶油田2015年油氣當量5000萬噸上產成敗的關鍵。
長慶油田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充分借鑒蘇里格氣田和其他油氣田成功開發經驗,采用“區域劃開、投資單列、產量分開、單獨考核”的運行方式,建立以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部為管理部門、以“三個研究院一個研究中心”為技術支撐、以四個項目部和八個采油廠為現場實施主體的一體化管理體系。管理上突出對方案部署、投資控制、技術攻關、政策配套的集中管理和統一協調,形成了一體化運作機制,建立了透明、有序、高效的標準化管理流程。四個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項目部不設兩所(地質研究所和工藝研究所),油田公司成立超低滲透油藏研究中心,負責生產性技術研究、新工藝新技術試驗與推廣,以及現場技術支撐,并與三個研究院構成了超低滲透油藏開發新的技術支撐和科研攻關體系。八個采油廠負責所轄區域超低滲透油藏滾動擴邊的產能建設,四個超低滲透油藏開發項目部負責規模整裝區塊的開發建設。整建制轉型為采油單位的三個采油技術服務處后,不僅加快了超低滲透油藏開發,而且有效拉動了未上市業務的有序轉型,提前8個月扭虧。
長慶油田不斷進行管理創新,緊緊圍繞低成本開發戰略要求,從實現超低滲透油藏經濟有效開發的目標出發,以著眼全局的戰略高度和系統提升的專業化視角,堅持推行數字化管理。按照“兩高、一低、三優化、兩提升”,即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及優化工藝流程、優化地面建設、優化管理模式,提升工藝過程的監控水平、提升生產管理過程智能化水平的建設思路,堅持“五統一、三結合、一轉變”(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平臺、統一設備、統一管理;與崗位相結合、與生產相結合、與安全相結合;轉變思維方式)的實施原則,以井組、站場、管線為基本生產單元,以基本生產單元過程控制為核心功能,面向生產前端,進一步優化工藝流程和管理流程,重點實現對以井場、站場、管線組成的基本生產單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為實現站場管理智能化等奠定了基礎。同時,結合地面建設新模式,構建按生產流程管理的聯合站(作業區)—增壓點(注水站)—大井組新型勞動組織架構,取消了井區,精干了作業區管理,使生產流程的管理與行政管理相統一,更加突出了生產前端的生產管理作用。新型勞動組織架構不僅降低了現場員工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基層工作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作業模式,確保了生產安全,操作成本持續降低。
勘探開發一體化,實現快速增儲上產
按照長慶油田2015年實現油氣當量5000萬噸的規劃,超低滲透油藏2015年將建成產能2000萬噸,生產原油達到1300萬噸,這就需要其石油探明儲量保持每年1億噸以上的攀升。要想在短時間內落實所需儲量,如果依靠原有開發模式已無法適應大規模快速建產的需要。
針對超低滲透油藏的特點,長慶油田按照“整體勘探、整體評價、整體部署”的新思路,打破傳統模式,形成了具有長慶特色的勘探開發一體化,即勘探目標、開發效果一體化,方案部署、井位優選一體化,地質研究、技術攻關一體化,資料錄取、信息共享一體化。在預探、評價井尋找新發現的同時,落實含油富集區;在建設產能、部署開發骨架井的同時,堅持打下去,尋找新層系。
此外,圍繞有利目標區,預探、評價、開發井三位一體,按開發井網統一規劃、整體部署,打破了勘探和開發界限,達到“兩個延伸”,即勘探向后延伸、開發向前延伸,實現了邊發現、邊評價、邊開發,形成了良好的增儲上產接替格局。短短兩年時間,通過堅持勘探開發一體化,華慶油田已呈現出6億噸儲量規模,建成原油產能165萬噸,成為“長慶油田中的蘇里格”,超低滲透油藏已成為長慶又一個儲量產量增長點。
市場化運作,集結優勢加快生產建設步伐
超低滲透油藏開發任務重、工作量大、工程技術力量不足、外協難度大,僅依靠傳統的油田開發方式,無法滿足其快速經濟高效開發的要求。長慶油田大膽創新,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向市場找出路、尋辦法。
在總結蘇里格氣田推行市場化運作的基礎上,長慶油田從超低滲透油藏的實際出發,堅持依靠市場開放降成本,以市場配置資源、以市場優化資源,在現場施工、工程技術服務、科研攻關、設備采購等方面全方位推行市場化;積極推行鉆前地方政府負責、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工程技術服務由專業技術公司總承包的運作模式,形成了“發展主導、利益協調、雙贏互利”的市場化運作新格局,培育了市場主體,發揮了整體優勢,施工進度加快,平均鉆井、完井周期僅為10天和13天,最快達到了5天和7天。同時,工程質量顯著提高,有效降低了施工作業成本。此外,也加快了科研進度和攻關成果的轉化。
優化簡化建設模式,地面系統已具規模
超低滲透油藏開發建設經濟指標控制難度大,按照常規建設思路,很難實現經濟有效開發。面對資源實際,積極轉變地面建設思路,在全面推行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及時提出了優化簡化和統一通用的指導思想,以“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建設原則,突出整體性、系統性和超前性,避免前期先小后大、過程擴建改造,重復浪費投資的現象,實現地面建設良性發展。
超低滲透油藏開發充分借鑒安塞、靖安、西峰等油田建設模式,并在其基礎上持續優化簡化,形成了以大井組單管不加熱密閉集油為主要流程、以大井組—增壓點—聯合站為主要布站方式的大井組、二級布站、井站共建、多站合建為主的地面建設模式。去年年底,長慶油田建成聯合站7座、注水站13座、集輸干線180公里,重點集輸、注水骨架工程全部配套到位,原油年處理能力達370萬噸,年輸油能力達500萬噸,日注水能力可達3.7萬立方米,不僅滿足了目前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需要,而且保障了今年超前注水和原油集輸等,實現了地面建設的良性發展。
長慶超低滲透油藏已成為長慶5000萬噸上產的主力油藏。隨著該油藏開發規模的進一步加大,它必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