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如果細數近些年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難題,資源問題一定算得上是一個。作為工業的血液,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顯得越來越稀缺、越來越寶貴。而我國自1992年起成為石油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加重,去年以來更超過了國際警戒線。
在中國的陸地石油資源日益匱乏的局面下,中國的石油工人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到目前為止,中國海上油氣產量達到5000萬噸油當量,標志中國已經建成了“海上大慶油田”。
隨著2010年12月20日,國內海上油氣5000萬噸產量的實現,加上海外和進口,中國海油的油氣供應總量已經超過7500萬噸油當量,形成了國內油氣、海外油氣和進口液化天然氣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國際化能源供應新格局。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5000萬噸是量的概念,背后則標志著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建成。改革開放初,我們95%的設備都來自海外,95%的錢都花在了海外,而今天,我們設備的主要制造是在中國,我們95%以上的錢是花在國內的。
我們用不到3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在海洋石油上上百年的歷程。我國海洋石油自主能力體系的建成對我國整體工業體系的建設和裝備制造業都是一個促進。
近十年來,中國新增石油產量的53%來自海洋石油,2010年則接近80%。目前,中國海域油氣產量已經占全國油氣總產量的1/4,然而,這些成績并非一蹴而就。
從1966年渤海灣海一井開鉆日產十幾噸,到今天的年產幾千萬噸,我國的海上石油勘探歷經坎坷,不了解海上作業的人往往認為:海洋石油不就是陸地加上一層水嗎?中海油研究總院院長陳偉介紹,正是這薄薄一層水使得海洋油氣的開采變成了“高風險”、“高投入”的賭博,而成功的背后是“高科技”的支撐:
陳偉:高風險主要指的是“北冰南風”,北方就是渤海灣,冬天結冰,幾十分公分厚,而在南方,臺風是對我們的直接威脅,特別是06年6年,我們的流花111油田遭遇了珍珠號臺風,停產了10個月,每天損失1000萬;另外,海上天然氣都在一個平臺上提煉,所以易爆易燃。我們在海上看到一個平臺時,我們就把它想象為陸地上的一個油田,真的出了事,沒地方可跑。還有一個特點是高投入,這不是一般的貴,打井一米要花1到3萬元人民幣,如果在海外深水就要到上萬美元。第三個特點是高科技,高集成、跨學科、多領域,我給大家舉個例子,精確制導的導彈的精確打擊,我們在地下的鉆井,也是達到這樣一個水平。也就是說,打一口井可以沿著油層穿出去8公里,誤差不過幾米。
在渤海綏中361油田上,中海油副總工程師張鳳久進行了一次現場展示。
張鳳久:這是今早剛開采出的一杯稠油,你看濃度就像蜂蜜一樣,用筷子可以纏繞起來,杯子倒過來都不會流出來。
所謂稠油,也稱重油,是相對于清油而言,也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汽油那樣的油質。稠油不僅提煉加工難度很大,開采起來更是難上加難,而中國海域開采出的大多是稠油,比如:1987年發現的我國海上油田的主陣地渤海油田就是典型的例證。
當時,外資企業稱它是“21世紀的挑戰”,沒有人愿意與中國共同開采,也正是因此,中國的海上稠油開發走上了自主之路。中海油副總工程師張鳳久表示,如何在常規稠油開發里用少井實現高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張鳳久:這個油田是埋在地下1250多米到1600米的地下,有14層,我們想把這14個層合在一起,叫大段合采,然后分段防沙,這樣就保證了我用比較少的井數實現了比較高的產量,同時我們采用了海上有特色的“優快鉆完井”技術,使得我們在海上的鉆完井投資和開發投資大幅度下降,也使得原本認為不具備經濟性的一個油田得以有效開發。
在海油人的智慧與堅持之下,嫁不出去的灰姑娘變成了人人垂涎的寶貝疙瘩,這恰恰也成為中國海油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中海油執行副總裁陳壁的眼中,中國海油是在對外合作與自主經營的不斷平衡中逐步發展,最終贏得了今天的輝煌。
陳壁:全盤統籌,形成5000萬噸運行保障機制;精細管理,在生產油氣田上保持活力;深入挖潛,調整井效果明顯;創新技術,簡易開發邊際小油田;轉變方式,實現油田區域開發;數字油田,提高油田生產管理水平。
“海上大慶油田”的建成,預示了我國石油工業未來發展的新走向,“十二五”期間,中國海油將投入3500多億元用于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其中將投資297億元用于深水大型裝備建設。
中國海油副總經理周守為表示,2020年我國將實現四個“海上大慶”的宏偉藍圖。
周守為:除了目前以渤海稠油為主的“近海大慶”,還有一個是以深海為主的深水大慶,還有海外的“海外大慶”;第四個是“液化天然氣大慶”。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