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發改委一聲令下,調高成品油價格。與以往相比,這次制定石油綜合配套調價方案時,不是就價格論價格,而是強調了方案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重點是建立了對部分弱勢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補貼的機制。我認為,這表明我國成品油定價體制改革方案將考慮國內消費者的承受能力,采取分幾步,先跨越國內外成品油價差,再實現全面市場化的辦法,并在高油價時從上游征收較高的資源稅補貼給下游消費者。
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的大利好
由于汽油零售價上調0.4元/升約折合552元/噸,柴油零售價上調0.3元/升約折410元/噸,平均漲價在495元/噸左右,基于原油成本不變的靜態假設,目前中國石化煉油能力1.4億噸/年,按65%的成品油出率保守計算,汽柴油8372萬噸/年,495×8372=414.41億元,(414.41-50-30)×9/12×0.667/867=0.19元,其中50億元為對應成品油價定體制改革而征收的石油資源稅的增加,30億元為部分成品油用于化工原料而導致公司化工業務部利潤的下降,因此,僅此一次性調價06年中國石化可增加每股收益0.19元,07年可增加每股收益0.26元,同樣上海石化06年可增加每股收益0.25元,07年可增加0.32元。石煉化等煉油公司則可扭虧為盈,對于武漢石油、泰山石油、天發石油等石油銷售公司因庫存增值及現金流增加同樣是利好消息,而對于交通運輸等用油單位影響,要看下一步具體補貼情況而定。
市場化后油價可能盯緊WTI油
我國成品油的70%以上用于交通運輸,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近年交通運輸等相關產業發展迅猛,成品油消費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統計數據表明,近5年間,我國汽油、柴油的消費量分別增長了31.6%和55.6%,年遞增率接近兩位數;而數據顯示,“十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量年均遞增23.1%,汽車保有量大幅上升,促使石油消費直線上升。而我國又是石油資源十分緊張的國家,三分之二的原油依賴進口,而目前原油定價的市場化情況較好,成品油沒有市場化已經引發了“油荒”和大量國家利益被外國油商賺走的情況(因為石油化工產業鏈十分復雜,控制成品油出口變得無法操作,外商可以報關其它化學品出口),因此,進行成品油定價體制改革刻不容緩。
在跨越國內外成品油價差這條鴻溝之后,我預計,成品油市場化的方案就是改變原有計價基礎為國際成品油三地平均價格的方式,盯緊國際油價的代表西德州輕質原油(WTI油),按國際原油到岸的平均價格作為新參照系來折算成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按留分、粘度折算再加上加工費等費用),因折算表為固定值,WTI油變化時,國內油價也就相應變化。開始時,每周調整一次,以后時機成熟時,每天調整一次。不過,考慮國際油價一旦變動過大對我國的不利影響,開始執行的幾年里,估計發改委會設定在一定范圍內市場化,如在國際油價在15-55美元之間市場化定價,而超過這一范圍,由發改委根據市場情況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