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氟化工行業經歷了從價格暴漲式沖高到理性回落的過程,總體而言,行業表現搶眼,效益成倍增長。其中2011年上半年價格直線上升,有的產品價格同比上漲了2~3倍,所有沾‘氟’的產業鏈上企業都是受益者;下半年,受新增產能逐步釋放和需求回落影響,各類氟化工產品價格逐步回歸理性。”談到2011年氟化工行業的表現,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秘書長葛方明總結說。
氟化工產業的基礎原料是國家戰略資源螢石,隨著螢石礦生產配額制度的實施,螢石價格從每噸幾百元一度上漲至3000元,這直接拉動了氟化工產品價格上漲。同時2011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機后需求大量釋放影響,氟化工行業產銷兩旺。含氟聚合物、含氟制冷劑及其替代品的價格持續上漲超出預期,氟化工生產企業普遍效益大幅增長。
這從4家氟化工上市公司的上半年業績報告可見一斑。2011年1~6月,巨化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0.9億元,同比增長71.71%;實現利潤總額15.33億元,同比增長520%。山東東岳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5.79億元,同比增長115.34%;實現利潤總額20.56億元,同比增長414.13%。上海三愛富實現營業收入27.03億元,同比增長104.7%;實現利潤總額8.07億元,同比增長1221.08%。多氟多實現營業收入6.42億元,同比增長81.19%;實現利潤總額0.71億元,同比增長148.85%。
葛方明分析說,盡管氟化工產品價格的“爆炸式”上漲增加了企業效益,但從長遠看,對行業的持續發展會形成傷害,因為這會使下游用戶尋找性能相近的替代品,舍棄含氟材料。更令人擔憂的是,氟化工的紅火景象吸引了各路資本,形成了新一輪氟化工的投資熱潮。而氟化工屬于技術門檻很高的行業,需要專業技術團隊的支撐,并非有資金即可。部分新上馬項目是產能過剩或即將面臨過剩的初級通用產品,這無疑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對行業長遠發展不利。同時新進入的氟化工企業對氟化工生產特點不甚了解,造成安全事故多發。
在這輪氟化工投資熱潮中,除了業內的企業紛紛新建擴建裝置外,行業外也有許多“新面孔”紛紛涌入,甚至一些做房地產投資的企業也憑借資金優勢殺入進來。同時,地方政府建設氟化工園區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全國各類氟化工園區遍地開花。例如福建省已規劃建設3個氟化工園區,內蒙古聲稱在建的有近10個,浙江、湖南、湖北、重慶、遼寧等地也都有相關的規劃。其共同點都是當地擁有一定的螢石資源,地方政府便草率地將氟化工作為一個主導產業來發展,更有個別地方甚至對螢石資源沒有進行詳細勘察就決定發展氟化工。
進入2011年下半年,氟化工產品價格的“退燒”使行業發展漸趨向合理。受甲烷氯化物價格下跌及季節性空調行業需求不旺的影響,加之裝置開車規模擴增較快,制冷劑價格普遍回調,下調幅度普遍達到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50%。含氟聚合物價格也出現跟隨下降態勢。下半年氟化工企業盈利減緩,主要也是因為含氟聚合物價格下降幅度較大。
經歷了從價格暴漲到逐步回落的過程,氟化工行業也正在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技術進步方面。一是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加大了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對科技人員的獎勵也很大,這將有利于行業的技術進步。二是國外企業看好中國的市場與資源優勢,合作態度在悄然轉變,一改過去非控股不參與的姿態,這也有益于行業的技術進步。例如2011年10月,中化集團與霍尼韋爾雙方簽署協議,組建一家各持股50%的合作企業,投資額預計在1億美元以上,生產和銷售不破壞臭氧層的環保型HFO-1234制冷劑。三是小部分新進入氟化工的企業具有較好的技術背景和資金實力,計劃從國外引進技術或與外資企業合資建廠,這都利好行業的優化升級。
“這些新的變化讓氟化工產業的技術進步前景值得期待!”葛方明說。而對行業今后幾年的發展,葛方明指出,“十二五”期間,希望氟化工產品價格能在合理價位上平穩運行,不要大起大落,同時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實現行業理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