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有人說上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簡稱80后)是自私的一代,是最沒責任心的一代。大慶電力集團現有453名“80后”員工,他們真像有人說的那樣嗎?近日筆者走近了部分“80后”,聽聽他們在崗位上是怎么說的,看看他們是怎樣做的。
他細心,使企業避免了一次重大停電事故;他懂技術,肯吃苦,帶上了一支12人的隊伍。他就是2004年畢業于東北電力學院,現在是大慶電力集團熱電廠電氣分廠繼電保護檢修工張鴻吉。小有名氣的他堅信:鍛煉人的是基層,增知識的是書本,長見識的是實踐。
2007年夏天,張鴻吉在檢修輸電線路時,忽然聽見頭上有一種奇怪的“嗤嗤”聲。憑感覺,張鴻吉認為那是一種放電聲。為了看個究竟,張鴻吉循聲而去。原來,墻外的榆樹枝正與墻內220千伏輸電線路“握手”吶!在大風的作用下,它們一分開電火花就沒了,一“握手”電火花就“嗤嗤”作響。張鴻吉立即向有關部門領導進行匯報,并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了一場220千伏輸電線路停電的重大事故。事后,廠里獎勵張鴻吉1000元。分廠的領導說:“要不是張鴻吉及時發現這一情況,萬一出事后果會非常嚴重,這源于他有扎實的基本功和強烈的負責心。”
有一次機組大修,分廠領導讓張鴻吉擔當2號機組六千伏電源改造項目施工負責人。這個小伙子也真行,帶領12個人鉆電纜地溝,爬電纜支架,干起活來認認真真,指揮起來泰然自若,還真有大將派頭,連在場的老師傅都對張鴻吉豎起了大拇指。一個月的工期,張鴻吉他們20天拿下。驗收那天來了挺多領導,調試一次通過,結果自然是大家都很滿意。
她是親朋好友眼中的“嬌小姐”,她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但是,她卻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性格,她主動請纓自己動手搞設計,一年為單位節省3萬多元設計費。她就是2006年畢業于東北林大,現在在電力集團電力工程設計院土建室工作的王錦慶。她常說:“靠運氣是一時的,靠能力才是一世的。”
王錦慶剛參加工作不久,電力集團電力工程設計院要赴蘇丹洽談尼亞拉電站新建項目。為了將該電站的初設圖紙更好地向國外用戶展現出來,電力工程設計院急需制作一份三維立體效果圖。王錦慶毛遂自薦,主動請纓把這個任務拿下來。她天天工作到后半夜,從建立模型、編輯材質到布置燈光、調整視角,最后進行渲染輸出,每個環節王錦慶都不敢松懈。當王錦慶把蘇丹電站的整體效果圖擺在院領導面前時,院領導高興地說:“以前院里的建筑效果圖全部給外面做,一個工程不知要出多少張圖,你來了可給咱們單位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年時間,王錦慶先后完成了《鐵人工區變檢隊維修工程》、《供電賓館擴建工程》、《煉化分公司35KV化工變改造工程》等十余項工程效果圖,為電力工程設計院節約資金約3萬余元。
他從小就知道黑龍江有個大慶,也聽說過大慶有個王鐵人。他崇拜敬重鐵人,正是這個原因,他畢業后選擇來到大慶。工作中,他時時處處以鐵人為榜樣,他就是電力集團燃機電廠發電分廠運行四單元的郭彬。他說:“一個困難就是一次挑戰機會,一次攻克就是一個提高過程。”
剛到發電分廠,正趕上2號燃氣輪機機組升級改造,分廠領導為了讓他更好地熟悉設備、流程,把他派到了檢修分廠,參與機組改造。郭彬邊干邊記邊學,同師傅摸爬滾打了7天,順利完成任務。
隨著升級改造的不斷深入,工作難度也越來越大。在師傅的帶領下,郭彬調試導葉與缸體的間隙,測量葉片的跳動量,反復調整葉片的角度。128片導葉,其中一半葉片的調整都要鉆到缸體底部,在狹小的空間內,一呆就是3個小時。工期緊迫,郭彬經常加班加點,不僅提前一周完成了導葉安裝任務,而且他們開創了國內成功安裝燃機進口導葉的先例。一次白班,郭彬及時發現液壓油濾網壓差過高的問題,他迅速進行切換,避免了一次事故停機。參加工作以來,郭彬共發現事故隱患6處,避免事故停機1次,配合檢修完成小改革、小發明兩項。
他們只是“80后”的一小部分人,通過觀察記者覺得他們并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什么工作都拿不起來,當企業重擔落到他們肩上時,他們同樣也會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