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去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就在為解決“化工恐懼癥”奔走呼吁。而到了今年兩會,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站出來,表達對重塑化工行業形象的期盼。
“重塑化工行業形象非常重要,我一直很關心這個問題,現在公眾對化工的不理解已經威脅到行業的發展了。”曹湘洪說。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說,化工行業現在壓力比較大。從城市的規劃來說,一些項目經過科學論證后,當時的選址是比較合理的,但是由于民眾的誤解,將化工的風險放大成一股輿論,把項目否決了。然而化工作為一種基礎工業,是必須存在的。就像大家都希望垃圾得到處理,但是誰都不希望處理廠建在自己家門口,那是不行的。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他了解,PX的影響是可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和加油站的風險差不多。一些項目之所以出現被群眾反對的現象,有認識的問題,也有宣傳的問題。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公眾的需要,又要考慮到發展的需要。
“在大部分人眼中,化工廠就是個污染源,實際上有很多零排放的化工企業,但是溝通不夠,老百姓不了解這些企業。所以溝通很重要,要保證技術過關,還要告訴別人。”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教授藍閩波說。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也認為,現在民眾都不太了解化工,所以有一種盲目的恐慌心理。化工企業要公正、實事求是地跟群眾說清楚,群眾認識到位了也就不會恐慌了。
全國人大代表、金陵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日峰對一些民眾談化色變也深有感觸。他強調:“要樹立行業的形象,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民眾了解石油和化學工業是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行業,是一切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企業要增加透明度。讓媒體和民眾走進化工園區。當然,開放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自信,自信的基礎是企業真正實現了安全環保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殷云飛提出,面對發展階段的“環境敏感期”,推進重大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是解決社會穩定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他建議,我國應盡快制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相關實施規范、評估辦法和準入機制及責任追究機制,使化工行業等重大項目能夠較好取得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潘碧靈也認為,在化工立項過程中要保證程序到位。比如審批中要有公眾參與的環節,如這個項目通過當地的所有媒體都發布了通知,當地涉及的各方面都聽取了意見,那么就能夠消除群眾對項目的誤解。
曹湘洪說,媒體也要正確地引導,不要去傳播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知識,夸大其詞。要和業內專家來溝通,共同面對這些問題。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